如果把崑崙山分開的話,那就是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死亡之谷。
第二部分:沒落的道觀。
第三部分:山頂火山口,龍脈心臟之處。
現在,我抵達了第二部分的位置。
所謂的沒落道觀,首先此地沒有掌門,也沒有道教弟子。
外人都認為,這是崑崙山門派的道觀,實際上並不是。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
玄陽胡真人與金丹子張理清道長二人,於崑崙山脈尋找傳說中的“萬神之鄉”。
兩位前輩於孔家嘴附近見周圍群山圍攏,地勢形如蓮花。玄妙異常。於花蕊之上建道觀乃絕妙之地也,於是發動開始自家門派弟子修建“崑崙道觀”。
1916年修建。
193年完工。
道觀修成一進五院,前後八卦規式的、坐北朝南的崑崙萬神宮。
前後依次修建的有觀外牌坊一座,上書藍堂金字崑崙山三字。
山門樓兩層三間,正中懸掛藍堂金字豎匾一楨,上書萬神宮三字。
山門樓前,東西兩側豎立頂端為斗方形,高約三丈三尺圍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後潑水,前後出簷、前後開門的觀音殿,東西兩側建土木結構的平房各三間。
第三院正北為太極殿,東西兩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間,下三間的鐘鼓樓各一座。
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兩側建單腹腰式的八仙觀殿和七貞祖殿各三間。
第五院正北為玉皇閣。
此建築群除平房為土木結構外,各殿宇均為磚木結構,雕樑畫棟,十分雄宏。
然而,在十年動亂中它變為一片廢墟。
1998年,道教再次修建崑崙道觀,可惜今非昔比,不能和當年的宏偉道觀相提並論,最多隻能用來做旅遊景點供人參觀。
《河圖》記載:“崑崙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裡,地下有四柱,廣十萬裡,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有自己的鬼斧神工之作。
只可惜舊時代過於混亂,一切美好都被摧毀。
出於一個道教弟子的身份,所謂見人要叫人,見觀要拜神。
我走進崑崙道觀,裡面屹立兩尊道士的神像。
正是當年開創崑崙道觀的玄陽胡真人和張理清道長。
第二部分,已經有不少道教弟子在道觀中進進出出,他們和我一樣,都得拜一拜兩位前輩。
“王麒麟!”
有人喊出我的名字。
回頭一看,一個身穿紅色道袍的老頭,站在我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