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道:“我有宿慧,又有夢中歷一世,本以為道心無礙,不曾想依舊困頓。”
魏希和道:“你夢中一世,不過是厭倦世俗,求道門為託身之地。今日之見,你當明道門非避世之地,實為明心見性之所。”
又道:“世間種種,亂人心境,所謂志堅者,非是無情,乃心存大道,無常心,不為外物所動。亦是斬三尸之道理。”
張謙留觀中三月有餘,依舊每日或作畫,或灑掃,時至仲夏,來辭魏希和,道:“弟子欲下山去了。”
魏希和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去罷。”
張謙下山,只負桃木劍一柄,先往徂萊山拜過師爺,道:“我已明師爺志堅之理。”
又至龍王廟拜展大王,道:“我無大王之神通,亦無大王之聖德,唯願行於天下,以七尺之軀,盡綿薄之力。”
此時天色已晚,便在廟中歇下。夢遇展大王,乃是一儒人形象。
大王道:“我今傳你呼風喚雨、驅雷策電二術,當用之以善。”
張謙問他:“我欲除外魔,請大王教我。”
大王道:“天下惡則外魔生,天下正則外魔隱。善用二術,你自有功德。”
言罷,大王神念消散。張謙轉醒,向大王牌位三拜,心中有所明悟。
此二術不用符咒,無需請神,乃是以己身溝通天地大道之法。
彼修為尚淺,不足以用此術。只感自身與天地自然聯絡更加緊密,你看那風,他是愉悅的,看那樹,他是安詳的,你看那草,他是積極而蓬勃的。
世間萬物,似乎都有了屬於他們自身的情緒。
張謙次日離開,一路南行。但到一處,為人排憂解難,調解糾紛,又為人講行善事,做善人之道理。
若有人勸你向善,你定道他是個瘋子。張謙不然,其不講向善之善,向惡之惡,只為人誦清靜經,有緣則得,無緣則失。靜勝躁,寒勝熱,得清靜者則與人為善。
張謙此舉系謹記展大王之言。以弘道之法,抵抗外魔。
這一日過淮河,到得吳國地界,但見陰雨綿綿,行人多支油紙傘,偶有人未帶雨具,扯著袍子小跑尋避雨處。
入小鎮時雨已停歇,鎮上青石鋪路,又有河道縱橫交錯,人出行多走水路。
小鎮清幽乾淨。張謙上游船,於鎮上賞玩,時而下船入街道內,或觀人下棋,或聽小曲,人多有喜色,好一派向榮風貌。
遊賞倦了,尋一茶館,閒坐品龍井,隔窗望行船。
館中有一說書人,醒木一拍,定場詩唸完,講起一段故事,講的乃是一民間傳聞,瀆城造橋,動了地下真龍,工程延期,後請一道士去施了法術,才得以功成。
瀆城離此地不遠,匠人講得栩栩如生,客人聽得高興,少不得打賞。
那說書的收了賞錢,往張謙這桌上一坐。
道:“道長,能否討碗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