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進山,此時夕陽向晚,但見此山綠木青蔥,樹影斑駁,泉水溪流汩汩下,青石小徑彎彎起。有鳽禽歸巢,松鼠覓食。靈氣充溢滿乾坤,好個修道寶地。
沿石階而上,至盡頭,見一吊橋,盡頭處見紅牆黑瓦,斗拱飛簷,便是這甘源觀了。
有道童正待關門,見張謙道人打扮,問曰:“二位可是要掛單?”
遂請二人入觀。
此刻觀中正做晚課,殿內殿外,數十道士一齊唱經。小童將二人引至此處,自去誦經了。
張謙葉凡靜待等候,俄爾見一眾總角小童路過,或垂髫稚嫩,或意氣風發,著道衣另有一番天真。
待晚課畢,為首一人來見。
此人面板枯槁,花白頭髮,金黃道袍蓮花冠,乃是觀中住持。
問曰:“二位小友何處來的?”
二人通報了名姓。住持命人準備齋飯,對張謙道:“我觀小友氣宇非凡,真英雄少年。”
張謙道:“晚輩既入玄門,不敢擔世俗虛名。”
住持道:“你數月前,必不是如此想法。”
張謙驚異,曰:“願前輩指點。”
住持道:“且在觀中小住幾日,道理自明。”
張謙欣然受之,於觀中居三日,見道人每日或灑掃街庭,或進香禱告,或接待香客,與尋常道觀無有區別。
卻是那數十小童引他注目。
甘源觀中設有學堂,小童或識字,或誦經,先生在時一本正經,先生去時玩鬧爭吵。
不在學堂時,則三五成群,四五紮堆,或追逐于山野之間,或對弈於老樹之下。
你看那對弈小童,有人毀子,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忽見一飛蟲,便棄了棋局,也不爭吵,二小童合力去捕,待歸時,已滿身草泥,合好如初。
沒有爭名奪利,世間蠅營,真是天真爛漫,可愛至極。
張謙思及前世幼時,幾名好友于小巷或搶球,或跳皮筋,或丟沙包……不知何時起,漸漸疏遠,中學時忙於課業,要為父母爭光,大學時久不相見,
畢業後成為社畜。生活裡是專案、客戶、領導,心中唸的是工資、獎金、房子,睡眠……
待到轉世重生,他雖重歷孩童時代,卻無了天真之心。諸多興趣,亦是清心養性之列。
及至年初,入道修行,雖有數月勇猛精進,待歸至白水鎮,見父親孤單,便不能專心修道。
至此處,他靈光乍閃,明瞭住持所言者何?
父母親人,可能放下?
天真之心,可能重拾?
想到此二者,他忽而撫掌大笑,去見住持,道:“我已想通此間關結,如今下山去了。”
復見葉凡,道:“你我下山去罷。”
葉凡道:“道長,我欲在觀中修道,不下山了。”
張謙近日只在觀中閒逛,卻把他忘了,又思及那奇門兇徵,問他:“為何?”
葉凡道:“我於此處心神安寧,又與觀中識得一道人相談甚歡,已拜其為師。”
張謙非是多事之人,與葉凡相別,自過山去了。
正是甘源離別天註定,再相逢時陰陽隔。
且說張謙見小童行動舉止,思及前世今生,所悟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