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為水妖事耽擱日久,恐誤了正事,心急如焚,除了蟾精的第二日便匆忙離開,此後星夜兼程,登山越嶺,趕往平都。
行一月有半,到得梁平地界,平都山便在此地。過了界碑,張謙覺幽風習習,靈氣充沛,見山野溪畔鬼魅眾多,陰氣濃重。
人鬼殊途,野鬼多近人,輕者令人心煩躁鬱,重者使人惡疾纏身,此地野鬼卻不纏人。
張謙叫住一鬼,問他:“此去平都山多少路程?”
那鬼見張謙身有道術,也不懼怕,答曰:“今日已晚,你到城中住下,明日往西去二三十里便是了。”
說的是梁平方言,張謙尚可聽懂。
其又叮囑道:“三日後封山門,你莫錯過。”
張謙又問:“為何要封山門?”
那鬼道:“那就不曉得嘍。”
張謙稱謝,又問他:“我能與你交談,你不覺奇怪?”
那鬼道:“你是道士,自然會法術。”
張謙啞然笑道:“多謝指教。”
大道無情,人鬼有靈,皆生於天地之間,卻是自己囿於成見了。張謙想通此理,心情大暢,誦《清靜經》,趕赴縣城。
進城已是傍晚。城中亦有野鬼遊蕩,人鬼“相處”和諧,不禁對此地心生好感,找了家客棧住下,飯後正做晚課,掌櫃找來了。
歉然道:“今日客棧滿了,有位小師父無地可去,在此借住一晚,能否跟您拼個間。”
說著,把孩子推到前面。張謙定睛一瞧,是個七八歲的小道士,小圓臉,莊子巾,青道服,甚是可愛,道:“進來罷。”
兩人皆稱謝,掌櫃離開,小道士入房內。張謙與他上茶,問他:“敢問小友道號,居何處名山?”
小道士道:“貧道王自康,在平都山天真觀修行。”
張謙眼前一亮,問他:“山上可有一位王至平王真人?”
“這我就不知了。”王自康道:“明日我帶你去觀裡,興許師父知道。”
“如此大善!”
小道士睡床,張謙打地鋪,二人早早歇下。
翌日清晨,二人同往平都山,去二十里地,遊人漸多,有涼風撲面,見山脈起伏層疊,山上多松柏,景緻秀絕人寰,靈氣充鬱,是一處修道寶地。
山路崎嶇,小道士從牛背上下來,二人步行。
此處宮殿眾多,見其匾額,卻是閻羅十殿。
張謙笑問:“怎到了陰曹地府?”
王自康道:“民間傳聞平都山為鬼山,便建了十殿,是供遊客遊覽的地方,不必在意。”
張謙瞭然,道家清修,不喜喧鬧,官府會建一些道觀,景點,請道士入住,滿足民間精神信仰。道人生活亦倚仗香火錢。
繞過十殿,轉入一條密林小徑,曲曲折折行半日,至山腰平坦地帶,見一道觀,數間房屋,正北一殿,便是天真觀了。
將黃牛拴在觀外樹上,二人進觀。
觀內一老道正在滴水簷下剝豆粒,老人身材瘦削,精神矍鑠。
見自康帶人歸來,只是瞧了一眼,道:“回來了啊。”
起身問張謙:“小友此來所為何事?”
張謙將陳至玄所託之事相告,曰:“此番到來,正是尋王至平王真人。”
道人曰:“我識得老祖,且在觀中小住,過幾日我與你去尋他。”
張謙稱謝。道長將剝好的豆子與豆殼分裝好,道:“我去造飯。”
飯桌相談,張謙知道長道名陸衍息,張謙問道長:“我聽聞平都山要封山,所為何事?”
“原來陳祖未告知於你。”
道長掐指一算,看了張謙一眼,沉吟道:“王祖飛昇在即,欲煉五方旗,護楚國眾生,以安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