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業二十四年,公元前183年。
經過休養生息七年,北征匈奴開始了。
三月份,嬴子嬰任命王元為統帥,率領十萬騎兵北征匈奴,漠南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開展前,張良跟冒頓說,秦軍不習慣在茫茫草原大漠行軍,難以識別方向,很容易迷路,可以利用這個優勢打擊秦軍。
冒頓是軍事天才,就算張良不說,他對此也很明白。
為此,冒頓制定打擊來犯秦軍的方法。
但是,結果讓匈奴人很意外,北上進入漠南草原後,匈奴人發現,沒有一支秦軍迷路,秦軍目的性非常明確。
冒頓和張良驚駭了。
他們所不知道的是,秦軍每個武將都配備了指南針。對於擁有指南針,秦軍非常保密,只有少數武將才攜帶指南針,中層軍官和士兵根本不知情。
秦軍騎兵跟匈奴兵,在廣闊的漠南地區相遇,展開了騎兵大對決。
結果,秦軍更勝一籌,力敗匈奴兵。
九月份秋天時,大軍回來了。
王元的軍功非常顯著,漠南之戰累計斬殺匈奴兵八萬餘人。
經過秦軍連番打擊,退居漠北的匈奴,估計還剩下十萬至十五萬人。
皇帝論功行賞,封王元為關內侯,這是軍功爵的第十九級。
並且賞賜了許多金錢、田宅。
韓信則是酸溜溜的。
跟隨王元作戰的部將們,都獲得了封賞。
在封賞的朝會上,嬴子嬰道:“諸位,我們北征匈奴,是要一勞永逸地消除隱患,讓北方遊牧民族,永遠不能再對我們產生威脅。”
皇帝的要求也太高了吧!眾臣都這樣認為。
趙佗道:“陛下,從商朝開始,西戎、犬戎、東胡等北方遊牧民族,就不斷襲擾諸夏國家。我們就算北征漠南、漠北勝利,但那邊始終是苦寒之地,況且我們不可能長期駐紮,我們走了之後,過個數十年,北方遊牧民族又會再重新恢復元氣,又再威脅南方諸夏禮儀之國。臣覺得,這無法永久解決,若我們能再遠征漠北,消滅匈奴主力,可保五十年內北方無威脅。至於數十年後如何,只能留給後代處理。”
趙佗是有才能的人,他講述得十分詳盡,句句在理,臣子們十分認同。
韓生道:“陛下,若我們徵漠北大勝仗,能確保數十年無威脅,這已是很好結果。凡事沒有十全十美。”
嬴子嬰道:“諸位卿家都覺得,沒有徹底解決辦法了?”
眾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能想出有效辦法。
有人在想,或許時常有奇思妙想的皇帝能想出新辦法。
嬴子嬰淡淡一笑,說道:“眾卿想不到辦法,朕卻能想到。”
“北方遊牧民族,戰鬥力強的原因,是因為有高度機動性。遊牧民族能夠在遊牧當中按照自身需要聚散離合,一旦時機成熟,便會迅速集合形成致命的攻擊力。要讓他們不具有威脅,就必須將他們徹底分散開來,禁止部落兼併,防止個別部落實力強大,把他們禁錮在固定的土地上,讓其再也無法聯合機動。”
皇帝的話,讓人茅塞頓開。
“我們可創立盟旗制度,在漠南和漠北分別設立數十個旗,由朝廷派官員進行管理,對於各個盟旗劃定固定的牧場,禁止跨區域放牧。”
“另外,可實行政治聯姻,讓漠南漠北各部落首領,讓其親生女兒嫁給大秦宗親或大臣聯姻。”
“另外,向遊牧民族宣揚諸夏文化,實行民族同化,讓遊牧民族不再是蠻夷。華夏文明何等強大,一定能把他們同化。”
這是清朝對付漠南、漠北蒙古的辦法,是被證實行之有效的辦法,現在將他挪用過來,同樣可以適用。
在眾臣眼中,皇帝不僅僅是明君,要是擔任一國丞相,同樣會是有大才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