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禎心裡埋著個小秘密,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給大宇朝百姓解決溫飽問題。
人人有衣穿,穿暖;人人有飯吃,吃飽。
解決百姓溫飽便是盛世。
盛禎之所以激動,之所以感慨,是因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循序而漫長的過程,而他的身體······他或許是看不到這個盛世了。
然而漫長的夢想現在卻發生了極大的翻轉,短時期內解決溫飽問題的曙光已奔放,他如同看到未來的大宇朝,一個復甦了生機的盛世王朝。
大宇薯和棉花,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的兩大利器,若是大宇家家戶戶都種植這兩種農作物,衣食無憂。
大宇薯已經在京城種植,幾千斤的產量,足以百姓在青黃不接的日子不捱餓。
而且用大宇薯製造的粉絲,完美的解決了大宇薯在春季後會出芽變質的缺點,還能改換口味。
如果棉花再解決了百姓穿衣問題,盛世便會如吐蕊的春雷,傲首綻放。
給大宇帶來兩大利器的不是自己,而是這個無詔回京的孟青雲。
他說來京獻寶······大宇薯、棉花確實是寶,而孟青雲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有此人,是大宇之幸,更是盛氏之幸。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臣生在農村,見慣了缺衣少食的日子,那生活,哎,一言難盡······”
孟青雲接過盛禎的話道,“就拿穿著來說,一件衣服若非破的不能穿,百姓是不會把它扔了。大人穿過的舊衣服改小給孩子穿,哥哥穿不上的舊衣服給弟弟妹妹留著······一件舊衣服,在諸位大人家裡早就被扔進垃圾堆裡,但在農家就如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別笑話他們吝嗇,這是生活所迫!!”
宰執大臣中鮮有寒門子弟,他們無法深刻體會到這種殘酷的生活,但他們並不是沒有見過。
誰也不可能一做官就進入宰執,都是從基層摸爬滾打,然後一步步爬上來的,百姓的苦他們都見過,只是自己沒有受過而已。
可能有人熟視無睹,可能有人為百姓哀嘆過,但無論如何改變,他們腦中還有殘缺的記憶·····百姓真的苦!
因此孟青雲的話引起他們共鳴。
“臣在地方任職時,百姓常有衣不遮體者,好多農家家中只有一件看得過眼的衣服,誰出門誰穿!”
“尤其在冬天,百姓更是凍得瑟瑟發抖,太陽不熱,根本不敢出門,為省口糧,一天只吃兩頓飯。”
“冬天時候,小孩子幾乎都被凍傷,手腳凍得跟饅頭一般,烏黑烏黑,忒是嚇人。”
“實在太冷,有百姓便在棉衣中塞滿乾草禦寒,現在想起來後背仍然發涼。”
“還有百姓用蘆花或楊絮填充棉衣,這東西不但不禦寒,還會造成面板瘙癢······百姓生活太苦了!”
“······”
群臣一番感慨後,盛禎興沖沖道:“好在這些現象以後在大宇會慢慢消失,有了棉花,這些問題都能解決,諸卿感受一下用棉花填充的被褥······”
眾臣這才明白在太極殿放一床被褥的原因,紛紛上前撫摸,然後披上感受。
“暖和,舒適
(本章未完,請翻頁)
!”
“棉花真是個好東西!”
“這要是填充在棉衣中,何懼嚴寒!”
“······”
眾人七嘴八舌稱讚,他們也清楚這棉花出自孟青雲之手,有人便問道:“孟翰林,這棉花填充衣物內,能用多長時間?”
大宇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閣”之說,所以翰林的稱呼便是敬重。
因此,儘管孟青雲官至四品,但大夥還稱之為孟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