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貧僧如海見過慧真大師,見過孟施主!”
如海六十歲的樣子,發須剃的乾乾淨淨,胖乎乎的臉,笑眯眯的眼,和傳說中的笑彌勒神似,慈祥和善。
但給孟青雲的感覺卻是一種偽善,尤其這種笑容如同摻水的酒,經不住品味。
孟青雲和慧真合十施禮。
“如海大師越發神采奕奕,比及三年前在寒寺小考,更加精神,老衲卻日益衰弱,這歲月不饒人,怎麼偏偏就饒了你?”
慧真和如海都是京城名寺的一把手,卻一年也難見一面,除非有佛教方面的辯論。
此時的僧侶不像後世,頻頻拋頭露面,他們一般都寺內清修。
三年前如海率幾個僧侶和慧真在楓霜寺辯論,二人見過一面,期間再都沒有過交集,所以見到如海,慧真才有這番感慨。
“慧真大師這是在埋汰貧僧?大師容光煥發,鶴髮童顏,乃世人眼中的得道聖僧,貧道和你大師相比,簡直就是瓦礫之於珍珠······”
咦?
和尚口口聲聲四大皆空,怎麼也玩相互吹捧的遊戲?
當著佛祖的面說假話,也不怕佛祖怪罪?
仔細品味,孟青雲就有種兩派老大在會晤中,假惺惺捧對方的感覺。
古龍說的不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僧侶的江湖也離不了世俗滲透進來的氣息。
只不過兩人的氣質截然相反,慧真有正派的浩然氣,如海有反派的奸詐心,如果穿上戲裝,活脫脫就是劉羅鍋和和珅見面。
哎,還別說,有那麼點意思。
“孟施主來鄙寺敬香,實屬天賜機緣,乃寶林寺眾僧侶修來的福分······”
馬屁精!
這是孟青雲此刻對如海的印象,此人不混職場真屈才了。
“如海方丈太抬舉在下了,這若是一鬆手,在下至少跌個七葷八素······民間傳言失真,不足為信!”
孟青雲早就是京城名人,他的事蹟在民間流傳廣泛,如海隨口舉例,再次把孟青雲往高裡捧。
“廟宇未必有真佛,鬧市但許有高僧,何處不紅塵?何處無佛陀?何時、何事、何處不修行?孟施主便是紅塵中的佛陀······”
見孟青雲謙虛,如海將捧上升到藝術高度。
還別說,這也是人家的一種能力。
一會兒,大夥出殿,如海、如花做嚮導,帶領眾人觀光。
每到佛像前,孟青雲必虔誠跪拜敬香,並在功德箱內扔銀票。
“前日佛祖託夢,讓在下拜百佛,就能否極泰來,從今開始,孟某便要遊歷聖地,見佛拜佛!”
孟青雲邊遊覽風景邊解釋原因。
如海也聽過孟青雲的一些訊息,但出家人不便打聽世俗人的事,便假意不知。
游完寶林寺,如海準備了齋飯。
孟青雲等人也不能拂了好意,便和寶林寺高層共同用餐。
······
“寶林寺處處透出古怪,派人暗中盯著,不要打草驚蛇。”
回到家中,孟青雲私自囑咐李青峰,“寺內有演武場,明顯這群和尚一直在習武,武僧很容易演變為僧兵,不容小覷!”
“另外,我從寶林寺內,彷彿看到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