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孔德純粹是為了彈劾沈權做鋪墊。
京城紈絝居多,誰家孩子不惹禍?
只要不是殺人放火的事,都不是睜一眼閉一眼過去的。
如果由於孩子惹禍而丟官,今日早朝的官員一半會烏紗帽不保。
彈劾孔德的理由太牽強,鬧到最後,也最多給孔德戴個管教不嚴的帽子。
所以,盛楨輕描淡寫說了孔德幾句,言官順勢就坡下驢。
放開孔德,把面子給足皇帝,就是為了讓皇帝無法包容沈權。
沈權在民間有沈青天之稱,官場卻有一個沈閻羅的名號。
他剛直不阿,軟硬不吃,一切按規章辦事,誰的面子都不買。
就算是皇親國戚,只要犯事,照樣按大宇律法處理。
關鍵是他霸佔住京城府尹這個位子,讓許多人的幕後交易無法順利進行,眼睜睜看著來錢的機會溜走。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只要能讓沈權讓出這個位子,什麼辦法都可以。
然而,彈劾沈權的奏疏不少,有效果的一份都沒有。
因為言官苦於沒有把柄。
每次都拿些雞毛蒜皮的事彈劾,搞得和小學生吵架,找班主任告狀一樣,一點傷害都沒有。
沒辦法。
沈權幾乎沒有把柄。
不貪腐,不謀私,就連私生活都找不到汙點••••••這樣的官,你用什麼來扳倒他?
機會終於來了。
所以範賢稍做友情提示,御史臺的言官就開始炮轟早朝。
“陛下,孔德情有可原,沈權罪無可恕!”
今日開第一炮的言官冒啟再次彈劾道,“如今毅軍在邊關有異動,就是在找個入侵的理由,在這個節骨眼上,沈權以權謀私,為給侄女孔瑩出頭,故意刁難夏使,這不是給毅軍入侵留口實麼?沈權誤國!臣懇請陛下嚴懲沈權,消除兩國誤會,讓毅國找不到入侵的理由而罷兵••••••”
冒啟滔滔不絕說了一大段,把彈劾沈權的目的上升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一句話,沈權不除,國將不國。
“臣附議!”
“臣亦附議!”
••••••
冒啟過後,呂騰、常帥僧二言官再次彈劾,緊接著眾言官紛紛附議。
接下來要看皇帝的態度了。
如果皇帝讓大夥討論,自然會形成正方和反方。
如果皇帝不說話,誰若亂插一槓,很有可能會引火燒身。
“昔日七王之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幌子,試問,晁錯腰斬於市,七王之禍由此而解了麼?”
這是數百年前的歷史,當官的自然熟悉。
晁錯腰斬,七國聯軍並未撤兵,反而認為皇帝軟弱無能而大舉進攻,最終靠的是武力鎮壓才平息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