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造反的目的就是為了招安?”
啊!?
孟青雲話音未落,驚呆了一殿官員。
這話也有點太扯了吧?
眾臣不懂。
盛楨也不懂。
誰閒著沒事,玩造反遊戲,專就為招安作準備?
有病吧!
“諸位大人可聽過這樣一句市井俚語,‘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這白話很好懂,前半句下官不想多解釋,後半句意思更明顯,就是佔山為王,把殺人放火的事情鬧大。州縣圍剿打不下,朝廷圍剿劃不著,不圍剿又擔心其實力壯大,朝廷對待這種事一直走招安的道路••••••”
“嗯,他們就學聰明瞭,等陛下丹詔一到,賊寇討價還價,一躍成為朝廷官員。看,這多輕鬆啊!殺殺人,做做官,比諸位大人含辛茹苦科舉來的容易吧!”
“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研究透了朝廷對賊寇的策略,只要碰到實力強大的賊寇,朝廷準會選擇招安一條途徑。因此,在賊寇們眼裡,殺人放火受招安就是一條入仕的捷徑,試問,誰不願意走捷徑?”
“其實,招安策略也有它的優勢,能快速穩定局勢,能避免廝殺出現的危險,還能為朝廷省下大批糧草,何樂而不為呢?但大人們忽略了一點,這會助長賊寇的投機心理,各州縣一些投機者會紛紛效仿,把興兵作亂當作入仕的奮鬥目標。
“仕途捷徑無過賊,上將奇謀只是招,這就是真實寫照!”
一語驚醒夢中人。
盛楨反響較大,他細細咀嚼這些話。
大實話!
自從有了孟青雲,他能聽到大實話了。
以前聽到的大多是假話。
“孟翰林此話太武斷,難道嘯聚山林者皆為這個目的?”
周興朝跳出來反駁道,“他們不怕剿滅後被殺頭嗎?”
“周大人說得有道理,他們也是在賭,押上身家性命,博權力富貴,尤其鷹嘴山賊寇,就是揣著這樣的投機心理起兵造反的!”
孟青雲道,“王瑾倫之所以造反,大半原因是羨慕嫉妒恨所致,他看到其他讀書人中舉,而自己卻屢屢落榜,心生怨恨,便想走捷徑搏一搏。試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他為什麼會反朝廷?朝廷可是給秀才特權的!”
“馮布做為一個揮金如土的富商,可以說他已登上人生巔峰,在他眼裡,錢是萬能的,什麼都可以買到,但就是買不到官位?這是他的遺憾,也是心魔,於是他想到了捷徑,深思熟慮後他造反了。或許有人會說他生意虧了也有可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虧幾次生意,他的日子也會過得滋潤。馮布圖的是權力,當官才有權力!”
“金柏就容易理解了,曾經的縣衙捕頭,雖然在百姓面前高高在上,但在縣衙內就是個跑腿仔,時不時要受縣官、縣丞等官員的氣。他之所以由捕賊的官吏變成賊,也是因為做著當官的夢。”
“在他們眼裡,只要當了官,一切都會有。所以,三人一拍即合,組成了一個造反鐵三角。王瑾倫有智慧,馮布有錢財,金柏懂軍事,三人聯合,鷹嘴山賊寇實力不容小覷!”
潘郎不屑道:“管他們造反的出發點是什麼,朝廷招安就是,封個官然後派他們去剿其他山賊,以匪制匪,朝廷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平息匪亂,這難道不好嗎?”
“潘侍郎,這不好!一點都不好!”
孟青雲反駁道,“剿滅賊寇是朝廷的一種態度,也是向百姓的一個交代。像鷹嘴山的這種投機賊寇,朝廷不去剿滅,如何讓枉死的百姓瞑目?”
“王瑾倫為了招安做官的夢,必然要把自己實力壯大,他們洗劫村莊,攻打城池,和州縣官兵硬碰硬,就為吸引朝廷眼球,如今可以說離如願以償只差最後一步。”
“他們若招安成功,那就是踩著百姓累累白骨上位,說一賊功成萬骨枯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鷹嘴山賊寇,一定要徹底剿滅,至少為了殺一儆百,也得圍剿,否則人人效仿,豈不是國將不國!”
“潘侍郎說招安後讓他們去剿匪,以匪制匪,聽起來確實不錯,但誰能保證他一心一意剿匪,而不是糊弄朝廷,擴大自己的力量?”
“退一萬步講,鷹嘴山賊寇一心為國,那剿滅其他匪徒後,王瑾倫等人的官職是不是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到時候百姓怎麼看?”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百姓若說出這樣的話,諸位大人心裡會不會產生一絲羞愧?”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這句話扎心!
也透露出百姓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