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正式下旨,遷山東十萬漢人民戶遷遼東安家。
十一月的初冬,旅順港,沉悶的一聲炮響,幾十艘大船有序地駛進了鐵山口,這是從山東來的一批移民,他們扶老攜幼,帶著微薄的家產,乘坐兵船從蓬萊港下海,經過三天的航行,終於抵達了遼東。
雖然大明律嚴禁民眾下海,但這是移民,乘坐的是官船,因此也不算違禁,除了走海路,許多有畜力的家庭走6路北上,沿遼西走廊進入遼東。
遼東沒有官府,屬於軍政一體,為了安置移民,軍隊已經在一個月前完全動員起來,丈量土地,搭建簡易住房,製作口糧份。為了這次移民,朱元璋也特地撥糧五十萬石,同樣也是透過海運送往遼東。
一艘大船緩緩靠岸了,李維正撥馬迎了上去,這些將來都是他的百姓,他比誰都重視這次移民,船停穩了,跳板搭上了碼頭,過了一會兒。一個移民出現了,這是一個抱著小男孩的年輕男人,肩上還挑著一副擔子,擔子兩邊的籮筐裡裝滿了鍋碗瓢盆等傢什,後面跟著他的妻子。懷裡抱著一個小女孩,肩上也揹著一個大包袱。
這一家四口人終於踏上了遼東的土地,他們有些膽怯地向四周看了看。不知該做什麼,李維正迎了上去,他翻身下馬,走到男人面前笑道:“歡迎你們一家來到遼東,請問你貴姓。”
男人見李維正是個大官,他有些驚慌失措,連忙道:“我叫王再富,青州府人。”
“王再富!”李維正默默地將這個名字唸了兩遍,他點頭笑道:“我記住你了,一年後我會來看你們。看看你們在遼東過得怎麼樣。”
他招手叫來一名官員,吩咐他道:“這是來遼東的一戶移民,給我好好安置了,以後我會關注他。”
官員連忙將這一家人領走,給他們辦手續,這時,越來越多的人下船了,李維正索性縱馬到他們面前大聲道:“我是遼東總兵,也是遼東都司最高的官員,原來我是威海衛指揮使,和大家是老鄉,我歡迎你們來到遼東,這裡有肥沃的土地,有最低的稅賦。皇上特別批准,在你們正常的分田基礎上,每戶再加十畝的遼東田,只要你們勤勞,你們就能豐衣足食,這是我給你們的承諾,有任何一個士兵敢騷擾你們,你們告之軍法部,我嚴懲不怠。”
李維正說完,引來一片掌聲,自此,遼東移民的序幕正式拉開,在旅順港,早有軍中的文職官員準備妥當,他們排起了一溜長長的桌子,開始給每一戶人家核對戶籍,登記造冊,並給每一戶人家一塊銅牌,再讓他們分別集中,準備分批乘馬車離去,憑他們手上的銅牌,不僅路上可以免費得到糧食供應,而且到了指定的地點,他們將立刻得到事先已準備好的土地和房屋。
雖然朱元璋的原意是將這些移民都送到建州衛以北的女真人地方,讓他們在那裡開墾土地,建立漢人的定居點,但李維正卻知道現在不是時候,若草率地讓這些漢人過去,勢必會激起女真人的強烈抵抗,會造成嚴重的流血事件,所以他決定一步是先開遼東半島以及瀋陽衛、撫順所一帶,十萬戶移民中約六萬戶留在遼東半島,其餘四萬戶安置在遼東城、瀋陽衛和撫順所周圍。
就在李維正騎在馬上望著移民們忙碌的身影時,一名親衛匆匆來報,燕王駕到,就在金山衛。
李維正很是驚訝,如果說朱棣派人來了,他可以理解,但朱棣親自來了,這是怎麼回事,他沒有時間細想,現在朱棣還在金山衛等著他呢!他當即將移民之事交代給都指揮同知杜卓,自己帶著一百餘人,匆匆地向金山衛疾駛而去。
從旅順港到金山衛約四十幾里路程,李維正在兩個月前組織民夫修了一條馬路,筆直而平坦,只要一個多時辰便可以趕到,李維正的家也在金山衛,金山衛是一座防禦性的城池,不僅有軍隊駐紮,軍戶家屬們也住在裡面,城內道路寬敞,林木茂盛,環境十分清雅,根本讓人想不到這會是一座軍城。
李維正的妻女是十月份時乘船抵達了金山衛,除了父親李員外,他的三個妻子和倩倩以及兩個女兒都來了,一家人團聚終於在一起,而且朱元璋的旨意是準她們住一年,有了子嗣再回去,這是個必須同時滿足的並列條件,也就是說,一年後。如果李維正還沒有子嗣,那她們也就還可以繼續住在這裡。
不過李維正確實也想要兒子了。想要兒子就得努力,於是,他在三個妻子裡如魚得水,每天輪流和她們為子嗣事業而奮鬥,雖然累一點,但閨房之樂、夫妻之道,卻是人生的最重要目標之一。
李維正來到金山衛,他並沒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停在金山衛一個獨立碼頭上的威正寶船,朱棣就在寶船上等他。
此時的寶船上,朱棣正拿著寶船上配置的千里眼全神貫注地向這邊眺望,忽然,他遠遠地望見了李維正帶著一百多名親衛向這邊馳來,可當他放下千里眼,卻只隱隱看見一個小點在移動,根本就不知道是誰。
朱棣看了看千里眼,不由感嘆道:“這真是個好東西啊!打仗的寶貝。”
在朱棣的身後,站著他的幾個心腹。侍衛長張玉、席謀士姚廣孝、伺候他起居的太監馬三保,還有一個是朱棣新提拔的密探頭子紀綱。
朱棣這次可謂是興師動眾而來。他帶來了一千軍隊,當然,隨便離開藩國是要向朝廷彙報,他的理由也很堂皇,來遼東和遼王朱植共商對付蒙古人大計,然後隨便來寶船上看一看久聞大名的千里眼,看能否在軍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