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侍衛在御書房外稟報:“陛下,皇長孫已到。”
朱元璋放下筆笑眯眯道:“讓他進來吧!”
一陣輕快的腳步聲,朱允炆走進了御:“孫兒叩見皇爺爺,祝皇爺爺千秋萬載,永固大明。”
朱元璋呵呵地笑了起來,他走上前慈愛地撫摸著允炆的扁頭,將他扶了起來,上下打量道:“想!好像又長高了一點,也壯實了,你最近在讀什麼書?”
“孫兒在讀《資治通鑑》。”
“讀史?不錯,以史為鑑,可知國之興亡,不過你現在更要多讀讀我大明的律法和制度。尤其是你父親留下的二十幾本治國心得,你更要好好用心揣摩。”
“孫兒記住了。”
“光記住還不行,你跟皇爺爺來。”
朱元璋帶著朱允炆來到御書房的隔壁,這裡是朱元璋藏書的地方,幾乎佔去半個偏殿,數百架高大的書櫃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幾萬冊圖書,在書櫥下放著近千口大箱子,這裡面分門別類碼放著朱元璋歷年批閱了十幾萬本奏摺,在藏書館的一角則剛剛整理出一個讀書處,頭頂是一扇大窗,光線明亮,窗外濃密的大樹上可以聽見鳥雀的鳴叫,窗下放著一套桌椅,桌椅是朱元璋二十幾年前為吳王時的舊物,寬大的書案上放著筆墨紙硯,一張高背座椅,旁邊放著一架小小的書櫥,朱元璋已經親自挑選了一百多本書和數百本奏摺。
朱元璋帶著長孫來到這處讀:“這是朕當年為吳王時書房裡的一些舊傢俱,從明天開始,你每天上午跟先生讀書,中午便來這裡和朕一起吃午飯,然後在這裡讀書,讀朕批閱過的奏摺,朕幾時結束,你就幾時回宮,你可明白朕的用意?”
朱允炆立刻躬身道:“孫兒明白,皇爺爺是讓孫兒生活儉樸、勤奮學習,孫兒絕不辜負皇爺爺期望。”
朱元璋欣慰地點了點頭道:“你明白就好,朕之所以決定立你,就是因為你是一張白紙,朕可以重新慢慢培養,不像你的叔叔們,都定型了,很難再重塑。”
說完,朱元璋又帶他回了書房。他坐下來,這才取過遼東都司的快報,遞給朱允炆道:“你先看看吧!看完朕再問你。”
朱允炆讀了一遍快報,他心中也暗暗吃驚,這件事七天前李維正便預料到了,沒想到竟然真的生了,朱元璋見他讀完便問他道:“你認為我大明該如何處置高麗的背信忘義?”
這件事朱允炆正好因為李維正的請求而和幾個師傅商量過,他沉吟一下便道:“孫兒的見解是先禮後兵,先派使者去高麗曉以大義,命令高麗退兵,若他們不退,朝廷便堂皇可出兵,以武力擊退高麗人的北犯。”
“你說的不錯。”朱元璋笑著點了點頭,他隨即又道:“朕已經決定出兵高麗,改封你的十五叔為遼王,統帥大軍奪回大明的土地,但調集糧餉需要時日,正好可以遣使前往高麗先曉以大義,只是副將一事上朕還拿不定主意,這個人選朕就給你決定,你挑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去遼東統兵,朕相信你能明白朕的深意。”
“皇爺爺的呵護之心,孫兒感激不盡,孫兒推薦前威海衛指揮使李維正為副將,前往遼東統兵。”
朱元璋見他毫不猶豫地說出李維正的名字,不由一愣,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便問道:“是不是他來找過你了?”
“是!就在父皇七天前接見他後,他便來東宮找我,他說高麗會背信棄義,希望我能給他一個機會。”
“果然是做得滴水不漏啊!”朱元璋冷笑了一聲,心中隱隱有些不快。不過他知道李維正一向就是如此,他就是看中了李維正思路慎密,才命他輔佐孫兒,彌補孫兒在這方面的不足,如果李維正做不到這一點,他也不會讓李維正這麼快復出。
“那你師傅們的意見呢,他們怎麼看?”
朱允炆本身也是個極聰明的人,他看出了皇爺爺臉上閃過的一絲不快。知道是自己說得太坦直的緣故,齊泰也勸過他,皇上眼中揉不得砂子。太誠實了反而會誤事,朱允炆便瞞下了李維正也找過方孝孺的細節。答道:“師傅們也是很贊同李維正外出領兵。”
“他又找過他們了嗎?”朱元璋眼中揉不得半點砂子,依然追根究底地問道。
朱允炆一陣心慌,只得硬著頭皮答道:“他找沒找過師傅們孫兒確實不知道,但李維正復出後,孫兒的師傅們對他的態度都好了很多,說他不再像從前那麼張狂,為人處事變的成熟穩健了,這次李維正懇求孫兒給他機會,孫兒心裡明白,他就因為在高麗之事上遇到了挫折,才想著在這件事上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