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心裡正嘀咕鐵血商會的事情呢,見朱慈烺突然問第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他愣了十幾秒才反應過來:“啟稟陛下,這個問題臣覺得可以透過嚴格招兵准入門檻來解決。
例如招兵的時候,這些新加入的公民必須要加入公民期滿一年或者兩年,有擔保人簽字才能申請當兵。
這樣這些新公民能夠在大明接受更多的大明文化的洗禮,對大明也更有歸屬感。
第二個就是在軍隊中禁止使用方言民族語言交流,軍營是一個大家庭,大家都必須說大明官話。
第三就是強化軍隊內部的再教育課堂,讓新融入的民族能夠更快的適應自己公民的身份。
至於大明公民不願意當兵這個事情,臣覺得這個並不是普遍現象,臣發現百姓生活越富足的地方,百姓當兵的慾望越低。
但是大明並不是個個地方都富裕,有些地方招兵的時候確實報名的人數少,優秀兵員不足,但是有些地方當兵還是很踴躍的,甚至幾十個人搶一個名額都時常有發生。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陛下只需要取消徵兵平均分配給各地招兵名額改為願意當兵的人多的地方多給,願意當兵的人數少的地方少給,或者不給。
而出好兵的地方更是可以多選,這樣進行從新分配兵員素質既然就迅速提高了。”
朱慈烺覺得周遇吉說的這些治標的辦法都還是不錯的,除了最後那個提議取消富足地區募兵名額這個事情朱慈烺是反對的。
當初為什麼要平均給各地分配當兵的名額?還不是怕如果徵兵一地兵員過多,會出現抱團找麻煩和山頭主義的情況。
大明又不是平均分配財富,自然有的地方窮一點有的地方就富一點了。
窮的地方願意當兵的多,有錢的地方願意當兵的人少。要是光從那些地方招兵,時間久了,那軍隊中還不是都是那種貧窮地方來的人?
那樣的後果就是軍隊跟有錢人的徹底割裂,而且你讓一群窮人去保護一群有錢人的財產不受侵害,那麼長此以往,這肯定會出事的!
朱慈烺敲著桌子:“如果大明該募兵制為義務兵役制,義務兵役制就是說每一個成年大明公民都有當兵保家衛國的義務。
而每次大明需要士卒的時候,這些適齡的青年就需要到各地的兵站進行體檢,方便軍隊優中選優,合理不合理,有沒有什麼問題?”
周遇吉眉頭揚起,然後用手摸著下巴的鬍子:“陛下,這個有點像徭役吧?又有點像軍戶制度,百姓心裡不會換嘀咕?
而且當初的軍戶制度不就是義務兵役制了,所有軍戶都有出人當兵的義務,最後看現在的結果,顯然這軍戶制度並不合適。
而陛下這個不就是把大明一部分軍戶改為整個大明的所有百姓都是軍戶了,最後結果怎樣臣難以預料,說以臣覺得現在大明應該以穩為主。
畢竟戰爭已經迫在眉睫大明不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這件事上,況且這種事情還會引起軍隊的動盪。”
後勤部長也站了起來:“陛下,如果每年招募新兵的時候就給大明所有適齡的青年都進行一遍檢查,那麼耗費的人力物力支援都是動輒過億的。
而且大明每年招兵兩次,是不是每年都要檢查兩次?臣也覺得有點不好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