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十一年四月,朱慈烺坐火車前往天津造船廠,這裡將下水大明第一艘蒸汽鐵甲艦。
跟以往的木殼包鐵的裝甲艦不同,鐵甲艦採用的是全鋼製造,當然在焊接技術還沒有普及的今天這種鐵甲艦隻能是鉚接工藝為主。
不過這依舊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代表著大明以後的發展方向,所以朱慈烺特意過來看看見證。
這種工藝目前成熟度還不高,在鉚接的基礎上還要封膠填縫,還有防鏽技術等等都還在摸索階段。
沒有不鏽鋼的時候這種船隻能透過上漆和抹油來防止鏽蝕,海洋又是高鹽環境,海洋中的貝類等等也喜歡寄生在船底加速船隻的腐蝕等等,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當然這些問題是所有船都存在的,不只是只有鐵甲艦才有這個問題。
這艘鐵甲艦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使用了中軸線主炮佈局,還有半自動裝填系統,使得主炮的射速達到了每一分鐘一發。
其技術標準簡直直追歐羅巴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水平,世界上第一型的全鋼戰艦。
天津造船廠管事得意的介紹著:“這條船的排水量達到了六千噸,其使用了三座雙聯裝主炮,前二後一,炮塔可以實現二百七十度旋轉。
火炮口徑一百零八毫米,倍經三十八,吃水三點八米,最大航速十七節。
滿載排水七千八百噸,吃水四點六米,因為採用了半自動炮塔還有快速副炮所以整個船的船員降低到七百二十人的規模。滿載航速十四節。”
這些資料竟然比起那些鐵甲艦要好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確實採用全鋼之後,至少在裝甲重量還有各零部件的重量上能節省一大筆數值。
在朱慈烺到來之前,整條戰艦就已經開始鍋爐預熱,因為蒸汽機發動需要先燒熱水儲備足夠的蒸汽才能開動船舶,以目前的技術能力這個時間大概是兩個小時左右。
當然一般情況下,戰艦隻要不是長時間停靠,進船塢大修或者蒸汽機損壞的情況下,都是使用的熱啟動模式。
也就是蒸汽機一直在預熱狀態,火力比起全速航行小一點,但會一直燒著,蒸汽達到閾值就排掉一部分氣,這樣的話整個啟動過程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完成。
而這條是停在碼頭舾裝的新船,蒸汽機也就是裝上的時候試機了一次,後面就一直沒有開過,這次預熱之後開始海試才是第二次啟動。
朱慈烺點點頭,登上船長室:“走出去巡視一圈。”
戰艦拉響汽笛,然後起錨解攬,由拖船拖著往港外駛去,戰艦自身有動力,但是在靠港之後,因為港內船隻重多,而且船大調頭困難,一般都不使用自己的動力而是由拖船拖著離港。
這是大明的商船發展到萬噸以上之後總結出來的新規律,朱慈烺以前也是見過,只不過沒有想起來提醒。
朱慈烺見過的東西多了,不可能事無鉅細的都記得清楚,沒有想到最後這些人還是發現了這個辦法。
船隻出港之後,各拖船開始脫攬駛離,戰艦也越來越快直到冒氣黑煙向前。
吳大海用溼毛巾插插手,然後伸出船舷:“這速度有十四節了吧!這船加速可夠快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