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是最後知道要打仗的訊息的,連朱姬潤知道都比他早,因為朱姬潤要安排皇明軍火那邊進行武器擴產。
而吳啟晨的到訊息的原因是因為五年計劃又要大改了,如果不出意外,三個月的時間大明就能滅亡準噶爾。
就算不能滅亡也會取得大片土地,至少這鐵路修建計劃必須要跟上。
吳啟晨撓撓頭,這些都是小事,反正不就是把那些本來多出來的那些錢現在不拿去投資那些灣區了,直接投資到這條鐵路上就是了。
如果換做其他人當首相,這時候也許就已經抓狂了,這打仗說打就打,一點準備都沒有啊!
但是吳啟晨不會,他首先放鬆心情,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然後等著軍部那邊的訊息。
打仗這種事情其實跟內閣的關係真的不大,因為錢不用內閣出,即使有徵發勞動力的要求,那也是軍部出錢僱人,內閣也不必操心徵發徭役的事情。
吳啟晨覺得像孫傳庭那樣擔心這擔心那完全是多此一舉,大明的國力沒有那麼容易耗盡,民力也比孫傳庭想象中的要豐厚的多。
大明百姓是有韌性的,只要你給他留一條活路,他們就能活下去,不必擔心扛不住啥的,掏錢僱人幹活,能扛得住就幹,扛不住就不幹。
只要維持住糧食價格穩定,那麼百姓就不會有多少抱怨。
而且百姓參與打仗的事情,士卒有功勞有軍餉,百姓幹活有工錢,怎麼就會民力國力衰竭了?
除非出現那種情況,勞動力被抽調過度了,糧食每人種了,大家飯都吃不上了,那才是混亂的原因。
要不然工廠裡多生產點武器彈藥,少生產點日常用品,大家湊合湊合也就過去了,正打仗呢,只要有吃的就不錯了。
大明的百姓又不是沒有嘗試過苦日子,十幾年前大家不都是想吃頓飽飯都是奢侈的事情麼。
大明現在到處打仗,幾乎沒有停過,要是按照孫傳庭等人的邏輯,那大明早就民力耗盡了,早就暴亂叢生了。
但是實際情況呢?大明現在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豐衣足食,個個過的安樂富足,哪有一點民力耗盡的情況。
至於被統治的那些地方,大明也免了最基本的農業稅,其餘的稅種也都統一合併到商業稅之中,生活的壓力有很大改觀。
這些地方只要不出現大災,基本上都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所以打仗即沒有讓大明陷入貧困,也沒有讓世界進入苦難,孫傳庭等人的觀點還有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錯的。
只能說他們沒有找到越打越強的辦法,但是皇上找到了,透過新工具新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開墾出更多的土地耕種,選育更優秀的良種。
這個才是避免耗盡民力的辦法,而不是怕耗盡就不耗。
這就像有家裡糧食不多的人,因為怕糧食耗盡了,所以種子都不敢種了,但是這種害怕能減少糧食的消耗麼?並不能!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想辦法種出更多的糧食,找到更多可以吃的野菜充飢,而不是守著自己僅有的那一點糧食天天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