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那邊有合適的地方發配流放麼?顯然是不行啊,萬一這些被流放的人跟歐羅巴人搞在一起在來個反大明聯盟,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麼?
朱慈烺繼續看著奏章,沙俄那邊也在這一天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大明雖然沒有給沙俄支援大炮什麼的,但也給對方帶來了破城神器炸藥包。
只要有一個炸藥包靠近城牆,那麼城牆就會坍塌一大段, 炸藥包的普及必將導致城牆時代的落幕,反正大明自己在奧斯曼帝國這邊都要大量應用,與其藏著掖著不如大方的拿出來。
不能忽視沙俄在這一戰中的作用,他們可是牽制了奧斯曼帝國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且牽制的都是精銳兵力。
如果沒有沙俄,即使大明足夠強大,面對對方強大一倍以上的守軍那也是有的頭疼的,至少在傷亡上就不是增加一倍而已了。
要知道有時候一加一的效果是大於二的。
對於沙皇來說這個簡直是完美兵器,甚至比起大炮的成本低的多, 只需要一名灰色牲口冒死衝上去就行了。
而且這灰色牲口也不是必死的,只要跑的夠快還是能跑掉的。
有了炸藥包之後躲在那些堅固堡壘裡的奧斯曼人就變得沒有了依仗,為了抵禦沙俄的靠近,他們不得投入全部兵力不分晝夜的上城作戰。
這個時候天氣寒冷和物資缺乏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僅僅一天時間,又有七八個堡壘被沙俄攻破,預計不要半個月沙俄就能拿回所有黑海北岸的失地。
奧斯曼帝國的信使還在去往邊疆的路上,他們要提醒各邊疆區隨時準備應對大明的入侵。
他們錯誤的估計了時間,實際上按照正常的流程來看,一個大國想要動員打一場戰爭,那至少也要一個月以上的準備,這還沒有算上兩國的距離。
大國是有常備軍隊的,這個一個月還是速度快的情況下,如果是一個沒有常備軍或者常備軍較少的小國,要想動員一場大戰, 那就需要幾個月的準備才行。
就像是大明的藩國們,他們的準備情況才是真實的戰爭情況。
當大明宣戰令下來之後, 他們僅僅能集中在埃及的那幾萬兵力參與第一波進攻,後繼乏力,下一波支援需要從國內從各城各殖民地一點一點的抽調,然後在訓練運輸才能到達前線,樂觀估計三個月能到。
要是中間在有個差池,那麼四五個月都是正常的。
這還都是已經服役的正規軍,如果這些國家想在戰場上獲得更多的東西,那就必須要擴軍, 而擴軍如果是徵召退役人員最少要花半個月以上的時間集中,然後要進行至少一個月的恢復適應性訓練。
這個期間國家要準備作戰需要的武器, 需要徵集物資, 需要安排運輸力量,等等, 這多出來的時間也就是一個月而已。
這要是招募新兵, 這新兵訓練三個月,然後戰爭適應訓練再來三個月, 半年之後形成初步戰鬥力能參與一些低烈度的戰爭。
奧斯曼現在仗已經打了兩年多了,能夠調動的兵力已經都調動了,各地能夠徵召的老兵也徵召的差不多了。
要想應對大明的戰爭威脅,只有招募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