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晨也是沒有辦法,陛下這都開口逼著問了,不給也得給啊。
吳啟晨硬著頭皮回道:“若是有半年時間,內閣能再拿出三千萬兩銀子。”
周遇吉不滿了:“三千萬兩,你打發要飯的呢!”
吳啟晨看了他一眼:“你家給要飯的都是三千萬?你那麼有錢還找我要幹嘛?”
周遇吉被噎的無話可說。想了半天又眼巴巴的看著朱慈烺,朱慈烺也想讓內閣發行這個債券,可是終究是開不了口。
內閣並不是吳啟晨一個人說了算的,內閣需要安撫,需要協調,吳啟晨不過是算一個有臉面的協調人罷了。
要是什麼都逼著硬來,那吳啟晨這個首相以後管內閣就不好管了,吳啟晨不好管,那也就代表著他朱慈烺再內閣的權威也下降了。
其實說動內閣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只要朱慈烺願意付出利益就行了。
朱慈烺沉吟半晌開口道:“最近因為流放人員之事,發現了大明制度上還有很多漏洞,粗放的管理導致了很多的腐敗產生。
所以朕決定今年開始在內閣組建一個新的部門,巡查部,主要就是對關內關外地區進行巡查監督,若是有百姓鳴冤告狀也可一併受理交由各司督辦。”
這個部門並不算什麼新鮮,歷朝歷代都有巡查督查,嚴格意義上來說欽差實際上也是巡查制度的一部分,這個時代的巡撫的命名實際上就參考了這個,巡撫就是巡視各府的意思。
所以所謂的制度創新不必要搞一個以前沒有見過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大明乃是文明古國,國家制度,那是經過上下五千年的不斷演進嘗試最後才確定的。
這個制度的漏洞歷代都在不停嘗試補全,又不斷的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在所謂的歐式制度眼裡,這是封建的,不科學的,但是他裡面每一個職位在現在依舊能找到延續和傳承。
朱慈烺一度取消了這個巡查制度,因為崇禎朝乃至以前,各地的巡查事物都是御史再做。
而朱慈烺對於御史那就是完全沒有好感了,這群人誇誇其談專司挑撥之能事,又加上黨派政治,御史基本上成為了各派相互攻訐的工具,喪失了監督職能。
朱慈烺又覺得自己手裡握著錦衣衛這個大殺器,加上報紙的發行,就算沒有這個巡查制度,沒有御史,大明一樣能正常運轉,而且運轉的很好。
現在出事了,朱慈烺才發現,其實每個制度都有它的道理,不吸取歷史教訓是要吃大虧的。
接受教訓之後朱慈烺特意吩咐人收集了歷朝歷代包括大明以前有的部門現在沒有的,對照一下,看看有什麼是自己忘了的。
這一查還真發現很多問題,例如以前國家每年都會花錢讓各縣修縣誌,每隔幾年各縣還要把自己最新繪製的地圖上報京城一份。
然後京城在根據最新的地圖地理資料從新修訂輿圖。
這個從復興歷開始朱慈烺就取消了,因為朱慈烺覺得既然有軍隊專門繪製輿圖了,那這個部門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
可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之後發現,軍隊繪製地圖,往往主要是對熱點地區和將要開戰的地區派出的人力物力多一點。
而一些安定地區,像關內這樣的,往往幾年也不進行一次繪製。
大的地形改變肯定要去勘探的,但是一些小的往往就被忽略了。
例如各地的山泉泉眼變化,各地的水井水渠資訊,山體滑坡泥石流引起的道路阻斷改道。
還有一些十米寬以下小型河流的改道,村鎮上橋樑的新建和拆除,新修道路的延伸等等。
別看這些都是小問題,但是真的要到戰爭的時候,本來地圖上顯示的那裡有水,結果跑到沒有了。
本來某地有一條山路,結果被山體滑坡沖垮了,十米的河流看著不寬,但是也跳不過去啊,要是因為提前不知道,又沒有準備架橋工具,那豈不是耽誤事情了。
還有這橋樑和道路的新修,不再地圖上標註那不是要多走冤枉路。
這些資訊以前都是當地修訂縣誌輿圖的時候上報,現在沒有了這個渠道軍部的製圖人員又不能一直跑。
大明的村莊幾十上百萬個,加上關外的不少於五百萬,每個村子每年總要修一些小工程,有點小改變,要是指望軍部的人制圖。
那大明光養活這些製圖的都要養活幾十萬人以上。顯然大明的軍事製圖人員連這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