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前線,黃得功到達了巴格達南郊四十里處,這時候一列列的火車正在這裡卸貨,鐵路工程人員正在那裡緊張的進行鋪路。
鐵路沒延伸一里,那麼就能讓大炮少走十分鐘,海軍的護衛艦正在河道中小心的前行。
海軍不是沒有更大的巡洋艦,只是無奈這裡的水位, 巡洋艦隨時有擱淺的風險。
巴格達的守軍本來並不多,只有區區一萬兩千多人。
但當得知大明要進攻的時候,這裡的奧斯曼官員立刻徵召了五萬的青壯,並且把附近幾個小城的守軍都集中了過來。
現在巴格達城內的防守力量已經到達了七萬。
而大明這邊集結過來的兵力還不到一萬人,一比七的比例,這應當是一場苦戰。
黃得功打算等集中了一個師的兵力之後在進攻巴格達。
巴格達守軍在為集結了兵力沾沾自喜,其實黃得功倒是希望對方把兵力集中在這裡, 好為下一步作戰節省時間。
大明的鐵路僅僅修到這裡, 也就是說, 跟敵人在巴格達決戰是對大明最有利的選擇,比起一個個小城的去打要容易很多。
因為一路上要留下軍隊佔領沿途城鎮,所以黃得功這邊的進攻兵力不足。
按照預計至少要七天到十天的時間,等第二批士卒到達的時候,黃得功這邊才能發起新的攻勢。
而面前的巴格達城,正是大明最好的目標,再往前戰爭就進入新的方向了,失去了海上運輸的優勢又失去了鐵路運輸的優勢,黃得功需要搞定後勤問題之後才能發動接下來的攻勢。
收集馬匹駱駝馬車等的人員正在努力尋找,可是缺口很大,後勤部跟黃得功說了,預計收集的馬車,只夠支援一個師的兵力在巴格達附近五百里的作戰。
要想增加作戰範圍,那就需要等大明這邊從莫臥兒地區調運馬匹等交通工具了。
所以黃得功更不能失去現有的鐵路優勢了,把敵人引到巴格達,然後一戰而勝之,那麼整個伊拉克地區就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抵抗了。
不過敵人的集合效率比起黃得功預見的要低的多了, 預計最快也要半個月,最慢可能需要一個月敵人才能集結完成。
到時候自己這邊從陸路出發的那一個師也該到了,而且敵人第一批部隊準備好,第二批部隊也快到了,總不能一直等著吧?
經過戰區參謀的研究,決定採用以大促對方集結的思路,敵人來的慢是因為大明的威脅不夠。
只要大明持續不斷的對巴格達發起進攻,那麼敵人感受到壓力之後自然就會拼命的催促援軍加快速度。
戰區參謀部的意思是先把巴格達包圍了,然後敵人到時候援軍一來,肯定會把咱們這一萬多人反包圍了。
到時候大明的援軍到了,在包圍敵人一舉殲滅。
朱慈烺看到這個計劃的時候,直接就慌了,這不是某格勒保衛戰麼?這樣一圈一圈的,玩脫了怎麼辦?
不過總參那邊看完計劃之後認為可行,朱慈烺覺得專業的事情還是要相信專業的眼光,所以也就批准了。
黃得功這次到前線就是指揮這次作戰的,要說一區區一萬多兵力包圍對方七萬士卒加青壯守軍的城市感覺好像有點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