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晨想到的並不是有便宜可佔,沉吟良久之後吳啟晨皺眉搖頭:“回陛下,現在把緬甸和孟加拉灣區劃為關內並不是好時機。
雖然一直以來大明關內關外的劃分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但最起碼也要大明公民數量佔據一個很高的比例才行吧?
這兩個地區大明公民比例都不超過百分之十,如果劃歸關內,管理上會形成很大的衝突。”
這個事情朱姬潤還真的不知道,給好處還有不要的道理?關內不應該是越大越多越好麼?好奇的問道:“為什麼會衝突?”
吳啟晨見朱慈烺還在思考就跟朱姬潤簡單普及了一下:“關內地區的基礎設施修建,例如公路、鐵路、電報、學校、醫院、堤壩等等這些都要按照高標準來。
而且是不計成本的投入,例如縣縣通公路,不管這個縣窮富,人口多寡,道路情況有多複雜,只要是關內就必須通。
而關外地區的投資則要簡單的多,除了軍用戰備需求,一切以收益情況和成本為核心,如果不划算,短時間收回不了成本,那麼就不會投入。
陛下一直強調關內地區的基礎設施福利待遇問題,要形成向心力。
如果像緬甸和孟加拉灣區這樣的地方加入大明關內,那麼就會出現大量的非公民享受到公民待遇,而因為地域的增加其餘地區的投入必然下降,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朱姬潤細細想了一下,好像還真的是這樣,在看向朱慈烺,朱慈烺敲著桌子:“孟加拉灣區南亞各族人口合計超過三千萬,其中當地土族人數最多達到八百萬,緬甸也是一樣。
如果大明要在當地達到人口優勢,要麼讓當地的各族人口下降,要麼就讓大明百姓增多。
讓人口下降是不明智的,孟加拉灣區經濟這兩年發展很快正是因為該地區的人口紅利,驅趕人口肯定會導致經濟活力下降。
而增加大明人口,要麼從關內遷移,要麼就是對當地土族等人口的轉化。
因為該地區要經過西南高原,還有橫斷山脈的阻隔,陸上交通基礎薄弱,只能從海上繞行,這對於百姓來說隔山隔海的遷移需要莫大的勇氣。
如果轉化當地土族又因為漢人人口的不足,轉化的也不能太多。
你說的那種情況朕也考慮到了,想要破局自然不能按部就班的等,所以朕才有了把這些地方劃歸關內的計劃。
劃為關內之後,第一就是限制關外地區的非公民人口流動,第二就是因為提高了基礎設施等急,劃為了關內,所以對於大明百姓的吸引力就增加了。
而且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必然有很多商機還有工作機會,肯定能吸引一批關內百姓流向那裡。
一面是人口限制,一面是鼓勵流動,等關內人口多了,又可以轉化更多當地人成為公民,這樣之後當地的人口結構就會慢慢扭轉。
扭轉之後的人口結果,又能吸引更多的漢人百姓前往定居,從此形成良性迴圈。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這樣的扭轉至少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才行。”
吳啟晨想了一下:“但是那還是有這麼多非公民享受到了基礎設施的便利,這會不會對其餘地區的非公民不公平?會不會因此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