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庫對軍部和錦衣衛的開支不變,其餘開支節省百分之七點二,內庫收入預計增加百分十三十六。
這部分增加的收入投入下一年的擴張之後,明年內庫收入預計能再增長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年的時間能讓內庫收入增長一倍有餘。
第四年的時候全部還清內庫以前的超發紙幣,臣也就功成身退了,臣也不求大家感激我,只希望大明越來越好就行。”
聽完朱姬潤的話,朱慈烺連忙挽留:“哎,在幹四年怎麼夠,朕可是仰仗著你在戰爭期間給朕穩定好大明的經濟呢!”
朱姬潤面色猶豫:“臣也沒有見過戰爭的情況,這種規模的戰爭臣也不知道該怎麼穩定經濟,怕要讓陛下失望了。”
朱慈烺也一陣感慨:“不止你沒有遇到過,朕也沒有,大明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個經驗,所以更需要一個頭腦清晰的人來做這個事情。”
朱姬潤沒有說行也沒有說不行:“這一輪皇明商號的擴張,讓很多民間商會有了危機感。
尤其是陛下一面限制拆分民間商會,臣這邊又加強皇明商號的壟斷,這讓有一部分害怕陛下會大肆掠奪民財。
而且皇明商號擠壓民間商會的生存空間,那麼民間商會就會搶奪小民的生意渠道,長此以往,普通小民和小商人再難有出頭之日。
臣擔心這種擴張是不是真的是正確的道路。”
朱慈烺沒有聽到這個訊息,現在想想這不就是後世西方那種資本裹挾一切,底層百姓再難有出頭之日的那種社會模式麼?
就算偶爾有成功創業的先例,那不也是一輪輪的投資,一輪一輪的股權稀釋,最後讓資本大佬參與利益瓜分才能出人頭地,否則大佬就會在造一個新的,用資本打敗你!
大明還沒有到那個地步,能有人提前看到這個問題足夠讓人欣慰和警醒。
當初朱慈烺就覺得皇明商號不應該跟百姓爭利,所以推出了紡織業,逐漸改為銷售紡織機。
當時也退出了很多行業。
朱姬潤現在做的,很多都是把以前皇明商號退出的行業又撿了回來,例如進軍造船業,這些年大明除了給軍方造船之外,商船這一塊幾乎很少參與。
就算造商船,那也是趁著軍艦建造任務不足的時候船臺空著造幾艘。
現在呢,朱姬潤透過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等多種形式大舉殺進商船製造領域,每一個地區都扶持兩三家大型造船廠。
這些造船廠的擴張必然擠壓其他民間船廠的生存空間,民間船廠沒有大船可造的時候,就會擠壓更小的船廠的生存空間。
再例如透過機器技術入股蒸汽機制造工廠,這個雖然是新興行業,但這就相當於誰想進去就要給皇明商號上供一部分股份,你才能獲得技術。
這又是對一個行業的控制。
皇明商號一旦插手某個行業,那就是行業的最強者,其餘的商會只能吃皇明商號剩下的市場,誰碰到這種情況都不會高興。
這種不高興最後終究會演化成爭端,搞不好就是資產階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