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走入一個軍屬家裡,軍屬一家拘束的站在院子裡等著,家裡被打掃的乾乾淨淨,東西也擺放的整整齊齊。
朱慈烺微笑著示意:“都坐吧,不要拘束,新年好啊,家裡年貨準備的怎麼樣了?”
家裡的老人站在那裡搓著手:“都準備好了,雞鴨魚肉,還有大白菜大蔥,家裡日子過得好著呢!”
朱慈烺坐下,其餘的人也跟著坐下,朱慈烺繼續問道:“孩子在外面為國家守護邊疆,你們在家可習慣?可感到孤獨?有沒有想孩子?”
老人點著頭又搖頭:“挺好,想有點想,不過這不是為國為民麼,是大好事,家裡有老二老三陪著,不孤單,撈陛下掛念了!”
朱慈烺看著躲在大人背後的孩子:“孩子多大了?上學沒有啊?學習成績怎麼樣?”
老人笑著拉過孫子:“這是老大家的孩子,今年六歲了,上一年級了,學習還行,期末考試都考了九十多分。”
朱慈烺看著孩子,孩子忽閃忽閃著大眼睛看著他,朱慈烺問他:“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啊?”
孩子看看爺爺,又看看其他家人,在大家鼓勵的目光中堅定的說道:“我長大了要像我爹一樣當兵,當一個保家衛國的大英雄!”
朱慈烺哈哈一笑:“好,有志氣。”
其他人也跟著哈哈大笑,之後又聊了一下今年的收成,家裡的收入,家裡人的身體等等。
朱慈烺出來的時候,總體上還算滿意,唯一不好的地方是這些地方官員已經進行了提前準備,看不到這些人家的最真實狀況。
朱慈烺說要看看軍人家屬,有腦子的人都知道這個距離不會太遠,頂多也就是京津地區而已,所以朱慈烺的話一說這些地方的軍人事務部可就忙壞了。
雖然他們平時也都做了不少工作,但這種基礎工作是看不到成績的,往往因為誰的一句話說錯,自己這麼多年的功勞苦勞都沒有了,反而會被訓斥吃掛落。
朱慈烺走訪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主要就是一個態度,大戰之前關心軍人關心軍人家屬是最好收攏軍心的手段。
雖然顯得有點功利,也是沒有辦法。
吳啟晨陪在一邊,跟著朱慈烺走訪,吳啟晨對於這些軍人家屬的情況有些驚訝,比自己預想的要好,可能是這些人生活在京城附近的原因,生活質量和整體素質普遍要高那麼一點點。
大部分人都能語言流利得體的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也可能是底下的官員都培訓過的原因。
朱慈烺每年年底都會搞一次走訪活動,看望不同的人群,跟不同的人一起,走在鄉間的土路上,朱慈烺問身邊的吳啟晨:“如果京城附近都沒有做到村村通水泥路,那麼遠一點的地方是不是從縣城往下都是土路?”
吳啟晨想了想:“按照大明目前的規劃,水泥路修建還是在從府到縣的階段,有些地勢不好偏遠貧困的縣城還沒有通水泥路更不要說鄉鎮農村了。
江南地區和京城附近倒是有些鄉鎮修了,不過多是鄉鎮自己出錢或者有錢人捐資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