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崇禎就更不理解了,因為剛剛的談話,三人已經走到了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崇禎也就直接問了:“我記得皇家科學院不是研究出一種燒油的機器,說是能替代馬匹。
既然馬匹都快要沒有用了,那為啥還要鼓勵養馬?現在的大明馬匹數量還不夠多麼?”
朱慈烺微微笑著:“首先技術的擴散是需要時間的,大明蒸汽機研製出來已經十多年了,已經更新了四代,不要說國外,就是關外又有多少地方有蒸汽機出現?
關內各個地方都用上蒸汽機了麼?也沒有吧?
對於大多數沒有去過工業區的百姓來說,他們見過的唯一蒸汽機就是當年抗旱用的蒸汽抽水機吧。
哪怕再過二十年,大明的蒸汽機也達不到擴散編全大明的地步。
戰爭之後想要把蒸汽機擴充套件到全世界,更是需要三十到五十年。
蒸汽機如此,內燃機也是如此,就算大明現在已經研究成功內燃機,研究出裝甲戰車,那這個技術也不會擴散。
更何況大明現在研究的這個技術還不那麼成熟。
也就是說將來的五十年內,馬匹都是大明的主要運輸力量。
而戰爭中又是另外一個道理,大明的武器不是越先進越好,只要敵人沒有比馬匹更好的運載工具,那麼大明的騎兵依舊是無敵的存在。
如果將來大明研製出裝甲戰車,那麼也只會少量建造,更多的是研究改進,一直到有大規模的暴亂,且暴亂的敵人武器已經讓大明騎兵無法應對,那個時候大明才會大量建造裝甲戰車。
所以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明的騎兵依舊要馳騁疆場,這個預計至少要一百年的時間不會變。
所以鼓勵養馬,推動馬球賽依舊很有意義,更不要說因為推動馬球賽每年的取得各種收益和養活的人口了。”
崇禎對於這個倒是知道一些:“皇家動物園也有專門的馬專區,我也瞭解過大明的馬球賽。
確實每年執行馬球賽,賣票,博彩,加上其他收入,幾項大的賽事都是盈利的。
但是這個養活人口怎麼說?”
朱慈烺笑笑:“太子,你今年也搞了馬球隊,說說你的看法。”
太子想了想說道:“馬球隊確實要用很多人手才能維持。
一個馬球隊,少則五六十多則一百多匹馬,其中的養殖、看護、防衛、醫療、場地管理等等至少要相等人數的人才能運營的起來。
尤其是那些大型專業化的馬球隊的好馬甚至達到一批馬要配一個專人看管照顧的地步。
就像我的馬球隊,其中主力球員的馬和五匹備用馬都是專人照顧,還有其他的一些零碎人員,我一個馬球隊的總人數就有一百八十多人,球員只有三十個而已,平均五個人為一個人服務的地步。
而大明從事馬球比賽的隊伍去年就有三千一百多隻,就算每個馬球隊平均一百人,那也是三十多萬人。”
崇禎一想還真是,這三十萬勞動力,身後就是三十萬個家庭,也許有百萬人靠這個吃飯都是正常。
朱慈烺繼續說道:“這還不包括場地運營人員,每年比賽博彩人員,還有那些裁判,解說,協會管理人員等等,這些人其實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再加上這些隊伍每年的隊服,買賣馬匹,飼料提供,器材生產,等等相關產業的人員,這一個行業至少養活了百萬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