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看這個事情讓朱慈烺想起了當年的北宋,當年宋徽宗不就是這麼幹的麼?
連金滅遼,一開始金國對於大宋這個大國還是很尊重的,只是後來,二十萬軍隊北上被遼國幾萬敗兵收拾的丟盔棄甲。
最終被金國看到宋人的軟弱可欺,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伏筆。
所以即使國家之間,不真正的碰一碰,高估敵人和低估敵人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在朱慈烺生活的後世,把歐羅巴人當做同等級別的對手,那都是大家的普遍認知。
所以即使大明比歐羅巴的武器先進了一代,對於朱慈烺來說,做好對方能靠小米加步槍打贏大明的機槍大炮的準備,也是理所當然的。
大家都說不可能,歐羅巴是資本主義,個個自私自利,一旦戰事不順,這幫人肯定是誰拳頭大就投降誰。
但是萬一呢?萬一對方發揮出超乎尋常的勇氣呢?萬一對方寧死不屈呢?
歐羅巴可不僅有面條軍,不是個個都是沒有人能在我們投降之前佔領我們的首都的那個軍隊。
他們可是出過能橫掃歐羅巴的拿破崙,能在一戰二戰中橫掃歐羅巴的德意志,還有澟冬將至地獄級副本等著刷呢。
打仗可不是按照百分比來計算勝敗,勝了就是勝了敗了就是敗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會敗,最後失敗之後,那你也就敗了百分之百。
在朱慈烺的觀念裡,如果能夠做好萬全準備,打一場必勝的戰爭,以自己絕對的實力碾壓敵人,那才是大明該打的戰爭。
可是在軍部眼裡,自己比對方強一個數量級,打對方還不是大人打小孩一樣,這種仗沒有挑戰性。
可是勞師遠征,打必勝的仗大明又不是沒有打過。
當年藍玉遠征漠北,當年大明對南越動兵,哪一次不是大人打小孩?那些敵人不是照樣不堪一擊,被大明打的一直往北遷移,南越更是隻能躲在雨林裡面。
可是最後結果如何?打下來守不住,各種騷擾持續不斷,逼得大明不得不放棄。
歐羅巴地區也是勞師遠征,大明就算派出再多軍隊,那也不會比歐羅巴的總人口多,歐羅巴地域完全相當於大明。
當年腳盆雞可是兩百三十萬人佔領了才三分之一的領土,但是佔領的是怎麼樣呢?還不是各地游擊隊襲擊不斷,農村地區根本毫無控制力。
這樣換算之下,大明佔領歐羅巴,那是八百萬軍隊都不夠,怎麼就覺得是必勝了?
確實大明擊潰其正面抵抗很容易,正面作戰這些歐羅巴人對大明是一點勝算都沒有。
但是當敵人知道正面打不贏的時候,人家改變戰術了你怎麼搞?
這些年來朱慈烺一直擔心的就是這個,大明也拖不起,就像朱姬潤說的那樣,大明最多打八年,要不然自己就崩潰了。
朱慈烺反覆踱步,心裡在做著最後的掙扎。
周遇吉看著拿不定主意的皇上,忍不住說了一句:“陛下,早晚都要打,為什麼不在優勢最大的時候去動手?
只要打完奧斯曼帝國,大明無論再怎麼隱藏自己的目標,歐羅巴人也都不會相信了。”
朱慈烺站定在那裡,是啊,到了那一步,大明已經取得了局對的優勢,歐羅巴剩下的地盤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