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找來周遇吉、吳啟晨、朱姬潤和王之謙四個高層:“朕打算發起新一輪對倭國的戰爭,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
這四個人裡面除了王之謙之外,其餘的幾人都莫名其妙,怎麼突然要對倭國動手?
朱慈烺看了看王之謙:“你來跟他們解釋以下原因。”
王之謙拱手答應,然後組織語言:“上個月的時候,錦衣衛破獲一起間諜案,有倭國勢力企圖統一倭六國迎回天皇。”
吳啟晨問道:“陛下,這些間諜是倭國某個國家派出的麼?”
朱慈烺搖搖頭:“不是,這是一箇舊大名妄圖恢復自己當年的封土,私自推動的。
從這群人的規模來看,有這種想法的人可不再少數。
透過錦衣衛調查發現,這樣的組織在倭國不下幾十個。
朕覺得很有必要對他們進行一輪肅清,讓他們知道大明的意志。”
周遇吉點頭:“陛下說的是,倭國作為大明絕對國防圈的一部分,早晚要納入大明版圖,既然現在有這麼好的理由,那晚動手不如早動手。
臣覺得調動七個師的兵力登陸倭國本島,然後在消滅各地的倭國殖民地。”
朱姬潤無奈的搖頭:“陛下,這一戰臣覺得完全不用大明出兵,而且僅僅因為一個民間的組織而對倭國發動戰爭,這理由好像不是很充分。”
朱慈烺淡然的看著他:“哦?那你說該怎麼辦?”
朱姬潤拱手:“陛下,臣以為,陛下可以責令各國嚴查這種組織,派出監督人員錦衣衛追查他們的查辦力度。
如果有人陽奉陰違,或者同情暗中資助這些組織,那麼大明再出雷霆手段殲滅之,即可以震懾宵小,又能做到師出有名,不至於被各國恐懼。”
朱慈烺看了一眼吳啟晨,吳啟晨拱手:“臣覺得朱總管說的有理,這一戰最重要的是師出有名,最怕的就是這些藩國生出兔死狐悲的情緒。
同時還能督促各國查處自己國內的反明勢力,可謂一舉多得。
比起直接開戰動員的兵力更少,而且花費的錢也更少。
而且周總參叫的挺歡,你這幾十萬軍隊一動用,萬一耽誤了大明對奧斯曼帝國的大戰怎麼辦?
相比起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倭國的這次動亂不過是小事而已。
如果陛下這個時候要打倭國,那麼就要動員三十萬兵力,而且倭國的三十萬兵力就不能被大明所用。
如果陛下這個時候不打倭國,那麼不僅自己的三十萬兵力不會被牽制,倭國總共三十多萬的軍隊也能協助大明作戰。
這一個念頭就是六十萬兵力的差距,還請陛下慎重,周總參,你覺得呢?”
周遇吉也無奈的拱手:“吳相說的對,確實對奧斯曼帝國戰爭準備的已經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不宜在開一場戰爭,兩線作戰一直是用兵之大忌。
陛下還請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