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成為了藩國國土問題調停大使,這可是他從退下首相之位之後的第一個實權職位。
雖然在朱慈烺看來,這個調停大使其實就是一個勸架和稀泥的,但是在孫傳庭看來,他可是代表著大明,代表著皇帝,那他的話自然就是大明最終的決定,難道還有人敢不聽不成。
調停調停,孫傳庭把這一次會議當成了展示大明威嚴的契機,也是自己再次被啟用的契機。
雖然現在他失寵了,但是古代多少丞相高官不是數次上下沉浮,要不然怎麼叫宦海沉浮?
所以一時失意並不算什麼,只要把握好這個契機,那麼再次登上相位也不是不可能!
要是再當上丞相,他絕對不會再像上次那樣接連觸犯皇上的禁忌,第一不再從皇上手裡劃拉東西,至少不能那麼急。
第二不能在想著恢復儒家的聲勢,儒家已經被徹底壓下沒有翻身的可能。
民間有一句俗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說的就是這幫書生,瞻前顧後,首鼠兩端,根本成不了大事。
現在都不用皇上動手,朝廷風向一邊,他們個個都成為了新學的簇擁。
就連那些被放在關外地區當官的那些儒家學子,現在都羞於提起自己儒家的跟腳,張口閉口都是新學知識。
孫傳庭正了正官帽心中感慨良多,推開理藩院的大門,一眾藩國使臣都眼巴巴的看著他。
孫傳庭威嚴的坐上主位,下面的藩國大使紛紛站起:“見過大明調停天使!”
孫傳庭擺手示意:“都坐下吧!”
待眾人坐定,孫傳庭再次開口說話:“凡事都要有個規章制度,要是每天跟在菜市口一樣吵吵,吵一輩子也不會有個結果。
這個是我草擬的土地戰利品等等的分配原則,今天咱們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原則的可行性。
只有定下分配原則,那麼接下來你們的爭端就可以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梳理,該誰的就是誰的。”
一眾藩國使臣立刻都意外的看著孫傳庭,這個想法對啊!上一任大使只知道一個個的去勸說,一個個的調解。
怎麼就沒有誰想到這個辦法呢!
確實,確定瞭解決問題的原則,那麼接下來你多他少,就完全可以按照這個原則分配。
所以接下來的一天時間一眾藩國使臣都在研讀討論孫傳庭制定的這個分配原則。
這個原則制定的很詳細,包括戰勝的標準,戰損的比例分配,戰役中各國付出的資金,戰後清理過程中各國的表現等等這些。
然後每一項資料都有相應的評分,不僅要自己給自己評分,還要各國之間相互評分。
最後把這一戰的參與方都加入進來,然後評分相加,在按照各自的得分數進行分配。
分配的時候也是可以選擇的,大明會出專門的統計人員,對這些領土價值進行評估,然後各國出力少的可以要土地也可以要求想要土地的國家給予金錢或者資源抵償,甚至可以使用土地置換。
這樣一套總原則,基本上做到了公平,讓各藩國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