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來說,想要製造身份證有兩個難點,一個是照片,另一個就是證件的封膜。
沒有照相機的時代,手繪人像很難保證質量,而且繪畫的速度也快不了,就算速寫式的繪製,一幅人物像怎麼也要五分鐘以上吧?
雖然能夠更快,但人又不是機器總要休息。
一個小時十幅,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天八十幅,一個這樣的畫師,一年差不多兩萬幅的產量。
整個大明關內關外總人口有六億,那就需要三萬名能速寫的畫師,大明沒有那麼多畫師,實際上大明的速寫流派僅僅是跟歐羅巴交流之後才出現。
強犧讀犧。這兩年僅有兩三所大學有相關專業,每年招生規模不到兩百人,這些年學過速寫和西方畫的人有一千多而已。
就算朱慈烺現在開始加大培養力度,那也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能培養出三萬名畫師。
而且一下子招募三萬名畫師畫身份證?那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多少?
還有封膜技術,現在連塑膠膜都沒有更不要談塑膠膜了。
還有防偽,如果這種證件是長期有效的,那麼造假的成本就太低了。
要是每年一換,那製作的成本又太高,看著就是個無解的問題。
既然一下子達不到後世的水平,那就不那樣搞。
如果去掉照片的問題,那麼製造身份證的難度就大幅度降低了。
不用身份證怎麼防偽呢?怎麼確定這個人是這個人呢?
朱慈烺首先想到的就是指紋,其次是身高這種成年後不會出現大的改變的屬性,還有外貌特點這種與生俱來的。
然後再加上一串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號,也就將仿冒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極地的水準,勉強能夠滿足通行的需求。
會畫畫的人不多,但是會寫字的人可不少,只要選用優質的專用防偽紙,然後印製上基礎圖案,再由各縣收集居民資訊發到州府製作身份證。
為了防止被偽造,要求三年一換,每次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紙張來區分,這三年用紅色的下一個三年就用黃色的,以此類推。
朱慈烺開口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下面的官員也明白了陛下的意思。
這鬧了半天,不是還是要恢復路引,只不過是這身份憑證比起路引更復雜了,上面的資訊更多。
百姓攜帶著身份證通行大明各處,碰到查驗出示身份證,如果需要在異地住店租房等,房東和掌櫃的可以根據這個身份憑證資訊登記給辦理。
好處就是這個路引長期化了,省去了百姓商人等等,頻繁更換路引的繁瑣,三年換一次,總比到一個地方換一次要強。
因為身份證上面個人的基本資訊都已經清楚,人口流動資訊官府很容易就收集統計出來,避免出現各地不知道自己轄區裡都是誰的情況。
查驗也不需要專門設定哨卡攔截,這些人如果只是路過且沒有在當地住店或者長期居住,當地就可以不查驗。
而一些重點地區,或者懷疑某一部分人有問題,當地官府也可以根據身份證迅速查驗。
辦法是好辦法,只是陛下當著大家的面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又給解決了,是不是顯得他們這些大臣非常沒用?
陛下這麼做的意義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