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覆興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朱慈烺再次乘坐火車前往天津。
經過幾年的除錯改進,京津鐵路的最高執行速度已經到了七十里,這已經是大明版的高鐵了。
摺合公里就是三十五公里每小時,是後世高鐵的十分之一,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然其他鐵路都還只是五十里每小時以下。
鐵路提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不停的研究不停的改進,不論是機車還是執行路線圖都要不斷的調整。
經過三四年的試運營,大明鐵路執行效率已經是剛開始的三倍多,基本滿足了大明境內的貨運和客運需求。
尤其是這些主幹線鐵路都是雙線執行,效率更高。
即使是大明最先進的鐵路,跑起來依舊是咣噹咣噹的響著,太子正在給朱慈烺描繪這一陣子在四合院的趣事。
他認識了幾個好朋友,大家一起玩,掏鳥蛋,搗馬蜂窩,抓黃鱔……
慶幸大明工業區沒有在城內,京城內部的河流沒有被汙染,尤其是作為飲用水源的幾條河流,當初朱慈烺可是花了大力氣整治的。
再加上換成公園帶,沿河公園帶。
所以京城的孩子們還能體會到掏鳥蛋抓黃鱔的樂趣。
朱慈烺很有趣的聽著,當聽到他們差點被馬蜂蜇的時候也是莞爾一笑:“多交朋友是好事,平時多玩玩也好,不過不能落下課業,作業也要按時完成。”
太子有些遺憾的說道:“可惜這次去天津看大船不能邀請他們一起去,報紙上也沒有訊息,他們以為我看的只是普通的海船而已。”
朱慈烺摸摸他的頭:“新帝國號戰列艦,是大明現在的最高科技成果,也是戰略性武器。
國之重器,不可以輕易示人,就像兩個人比試猜拳,你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出什麼,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新式戰列艦是大明打贏大國戰爭的核心武器,自然不能輕易讓別人知道。
這次去看船,參與的只有造船廠和軍部的人。”
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火車就到達了天津,朱慈烺先帶著太子參觀天津駐軍,然後是大明重炮廠。
因為海軍用炮越來越大,岸防炮的體積也隨之增大,所以海軍重炮廠跟陸軍炮廠徹底分家。
為了完成海軍戰列艦重炮的鑄造,大明先後研製了超大型鑽床,削切機床,還有兩千噸級蒸汽衝壓機。
這些機械的製造,加上身管自緊技術,鋼絲纏繞等工藝,讓大明海軍重炮終於能實現三十八倍徑,射擊距離三十里以上的壯舉。
雖然新式戰列艦隻有十二門主炮,但是風帆戰列艦在大明新式戰列艦面前,絕對是一炮傷,兩炮殘,三炮喂王八的結局。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主炮,大明的新式戰列艦才能順利建成。
對於一艘戰艦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三個資料跟浮力的平衡,裝甲、動力和火力。
這個就像一個人的防禦,攻擊和敏捷屬性一樣,不能偏科,偏科不會成為高手,也要考慮身體的承受極限,不能無限的堆疊。
在不能靠重量增加威力的時候,新技術新工藝的突破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而且這種工藝的突破還可以用在陸軍炮的製造技術上,甚至步槍製造技術上都有使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