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指揮官明知道大明在背後慫恿還敢接著打仗,並不是他一睪人膽大,而是因為有參考。
要知道上一個被大明藩國宣戰的奧斯曼帝國,最後還不是稍微有點損失之後就和談了。
從奧斯曼帝國的情況來看,大明從頭到尾都沒有親自動手,所以葡萄牙人也相信這次大明同樣不會親自出手。
為什麼會這麼自信?因為不信也沒有辦法!
只是葡萄牙人不知道,大明允許藩國們進攻奧斯曼的埃及地區,朱慈烺一開始的心思就是讓這些藩國接受一下教訓。
那個時候大明剛戰勝了莫臥兒帝國,這些藩國都得到了不少好處,導致這些人的心態膨脹以為除了大明之後天下已經再無敵手。
所以當時朱慈烺的態度就是讓他們自己誰便搞,大明是一點都不管。
結果很顯然,這些人花費了巨大的代價,並沒有取得想要的成果,甚至因為各自為戰被奧斯曼用一半的兵力就收拾了。
所以大明的藩國給世界的印象就是很菜,戰鬥力相當於奧斯曼二流兵團戰鬥力的一半,那就是相當於歐羅巴一流兵團戰鬥力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雖然後來大明派出了觀察員和顧問團調整了戰術,能跟奧斯曼帝國正規軍掰掰腕子了,但是這個第一印象已經形成了,就很難扭轉了。
那就話咋說的來著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憑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所以明知道柔佛王國有兩個師以上的新軍兵力,但是葡萄牙指揮官還是敢以三千人的兵力進攻可能有三萬人的柔佛王國。
因為他覺得海陸並進協同這種高階作戰技術不是這種藩國所能掌握的。
他覺得只要被艦炮一通轟炸之後,柔佛王國的軍隊一定會撐不住然後崩潰,剩下的只需要三千人去抓俘虜拿戰利品就行了。
葡萄牙人打這樣的仗打的實在太多了,可以說從一四九七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到達印度開啟大航海時代開始。
這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裡,葡萄牙征服了太多地方,多少土著王國土著部落,幾千人上萬人的大軍還不是被葡萄牙帝國幾百人輕易擊潰。
這些土著王國有的也不是沒有火槍,因為隨著貿易的展開,這些歐羅巴人是啥都敢賣。只要你出的起錢親爹親孃都是有價的。
例如剛果王國當初也是有一千人的火槍軍隊的,最後還是被輕易擊敗。
所以就算柔佛王國手裡有火槍,在葡萄牙眼裡那也是有火槍的土著而已。
李信帶人追擊,讓葡萄牙指揮官有一種勝券在握的感覺,就算大批的火船靠近,阻擋了海軍的步伐,葡萄牙指揮官也沒有認為問題有多嚴重。
他從來沒有想過他的三千人會擋不住,會來不及等待海軍艦隊到來。
直到柔佛王國那邊炮聲想起,葡萄牙指揮官這邊立刻緊張了起來,對方竟然有炮!
然後炮彈在戰列線的附近炸開,葡萄牙指揮官臉黑了,對方竟然還有開花彈:“炮兵趕快還擊!擊毀敵人的火炮!”
葡萄牙指揮官覺得如果自己沒有猜錯的話,這一發可能只是調校射擊,後面還會有陸續的炮彈打來現在不用猜了,因為炮彈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