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年計劃的第四年,各種計劃都在加速推進之中,不過相比起孫傳庭重點關注的是內閣制度的健全,吳啟晨更關心的是各項工業資料和工程進度有沒有達到預期。
目前來說大明目前最大的工程就是鐵路了,經過三年的建設,大明不僅擁有了五家能生產鋼軌的工廠,工程隊也培養了十幾支。
朱慈烺嘀咕了漢人血脈裡對於基建的駕輕就熟,這使得這個計劃過於保守。
吳啟晨稟告著:“按照目前的工程進度,預計今年年底就能完成整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任務。
所以臣以為,明年需要追加投資,以便鐵路儘早通車。
而且經過計算,當鐵路修到西安之後,再往西這種多點開花的建設模式已經不再合適,因為各種材料的運輸,尤其是鋼軌耗費的人力物力不如直接從鐵路線上延伸。
臣覺得,等鐵路修到西安之後,應該留下三支隊伍日夜趕工,其餘的則應該調往其他鐵路線,否則,必然出現浪費不必要的人力的情況。”
朱慈烺不得不承認,吳啟晨說的有道理,後世之所以能多點同時修,那是因為除了鐵路還有公路,還有大型載重汽車可以用來運輸鐵軌。
而這個時代,一根十米長的鐵軌,就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才能運送,更何況還有枕木還有石子等等。
尤其是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集中大量的人力在中途,連水都需要從很遠的地方送過來,這無疑是一個成本非常高的事情。
朱慈烺沉吟一會:“你覺得,從西安到輪臺這一段大明要修多久?”
吳啟晨躬身:“如果三班輪換晝夜不停,那麼最快一天可以鋪設五百米鐵路,也就是一里。從西安到輪臺有五千裡,那麼就需要五千天,也就是十三年的時間。
而如果內閣的輪臺鋼鐵廠三年後如期建成,能夠生產鋼軌的話,那麼這個時間將縮短至八年。
而如果河套地區的鋼鐵能夠開發,那麼這個時間還能再縮短一年。”
七年的時間,這還是鐵路修到西安以後,目前大明的鐵路緊緊修到開封,明年繼續向西延伸就算速度加快,那也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修到西安。
也就是說十年時間到,大明到輪臺的鐵路還沒有修通可能還要再等五年,這個就比較麻煩了。
吳啟晨可能也知道陛下的擔心:“陛下,輪臺鐵礦開發完成,以後大明可以從吐魯番地區往莎車再修一條鐵路。
而包頭地區的鐵礦如果開發,那麼從京城往北出張家口,經過歸化和河套之後鐵路就可以直接修到金山。
而河套地區更可以向北延伸一條鐵路到達北海城。
雖然北疆地區鐵路修建比較困難,但是隻要大明從北海把鐵路延伸,延伸到勒拿河上游也能極大的緩解北疆的運力緊張。
而空出來的工程隊可以用來修建從京城到廣州的鐵路,還有廣州到占城國,占城國再到莫臥兒地區的大鐵路。
一旦這條鐵路修成,則極大了緩解了大明調兵和物資運輸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