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修路的技術人員培養的速度沒有想象的快,這個事情還真的不是鋪上石子鋪上枕木鐵軌就成了的事情。
修路之前要進行線路規劃,然後測量,檢視土質,以前朱慈烺知道一點,但是知道的不多,直到修鐵路和公路這兩年不斷出現各種問題,大明才總結出一套基本理論。
然後鐵路修建的過程中也不說拉一幫壯勞力鋪就完了,各種工序,處理工藝,各種公差,各種連線,應力設計等等東西都需要專業的知識。
就一個簡單的熱脹冷縮的預留鐵軌分析都是一門高深的學識,沒有物理加算術基礎知識,還有多年的溫度變化統計資料,那麼你就很難把路修好。
全國的熱脹冷縮因為溫差不同那是不一樣的,這個需要經驗和資料的支援,這個縫隙也不是留的越大越好,要不然整個鐵路就會咣噹咣噹的想,震動就會增大到不能忍受。
也不能太小,太小天氣一熱那就會出現鐵軌被擠壓彎曲變形等問題。
這機械多了零件多了,還要考慮一下共振的問題,問題是共振大明還沒有人能研究明白,現在只知道要避免同頻率的波產生,所以鐵軌的長短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反正不知道對不對,只能先這樣避免,朱慈烺也只知道改變震動頻率和增加減震裝置這兩個辦法。
這些都需要科學知識,需要科研人員的不斷嘗試,而這些東西又不是能夠短短的兩三個月就能教會的。
鐵路這個東西就是越修越複雜,越修越難,當時修京城到通州的鐵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這麼多,直接鋪就完事了。
到了天津段的時候,各種知識在增加,然後大家反而需要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效率反而降低了。
朱慈烺相信,當鐵路修到整個大明的東西兩端,各種複雜地形,各種特殊地質條件,各種自然條件,一定會讓鐵路修建的速度進一步降低。
所以孫傳庭說十年都未必能修一條鐵路不是危言聳聽。
這兩天隨著大批學新的學生陸續走出大學走上工作崗位,大明的各個科學都在飛速發展,而發展的同時,一些原本快速進步的東西就變得粗放而不科學了。
例如有新學生認為蒸汽機不應該只追求功率和穩定性,如何降低其自重,然後如何使得工件生產從全車床加工加上手工鉗工作業改為採用衝壓件和鑄造件。
不說其他,最起碼船上的蒸汽機和火車蒸汽機都需要這種重量更輕的機器。
而多使用衝壓件和鑄造件還能大幅度的節省人工成本進而降低蒸汽機的成本。
這個研究方向跟當前的蒸汽機研究方向都不同,要是讓第一代工匠來,他們只能依靠經驗和窮舉法來不斷試錯。
但是新學學生就不一樣了,他能透過計算機械零件的受力還有各種材料的承受範圍,科學的給出零件的尺寸,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成本。
再例如新式火槍的製造中,對於其結構的最佳化,使得撞針的發火成功率從百分之八十三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而火槍的重量也從十六斤重降低到十二斤,而且不影響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