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美好,現實確很骨感,克倫威爾再得知查理一世再次集結兵力的時候,立刻帶著他的模範軍龍騎兵團和普通騎兵四個團,三千五百人追了上來。
李信手裡這時候集結的只有一些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潰兵,和一些小貴族地主手裡的可憐騎士。
雖然人數有四千,但是騎兵只有不到八百,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兩百人的李信衛隊,但是顯然不足以應對克倫威爾的追擊。
為了應對,李信不得不帶著軍隊在南部高地中穿行,克倫威爾的騎兵堵住了北進的道路,如果不想在平原上被騎兵虐菜,李信只能繼續往南越過南部高地進入英格蘭中部的奔寧山脈甩開克倫威爾。
至於設計伏擊什麼的,李信也沒有辦法,他們這邊軍隊未經訓練,李信也不瞭解地形,根本就沒辦法確認伏擊地點。
再說這個時候,以這些士卒的實力在彈藥缺乏的情況下,就算伏擊成功,搞不好還被對方反殺。
李信急需幾場勝利補充自己的物資。
克倫威爾堵住北方之後,議會軍迅速從紐卡斯爾西進打算堵住查理一世南下的道路,把他們困死在南部高原地區。
李信綜合戰場形式,覺得這一仗可以打,也必須打,否則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之下,他們最終只能死路一條。
好訊息是克倫威爾帶走了模範軍大部分的騎兵,這一隻堵截的軍隊人數只有六千,騎兵只有一千二百人兩個團而已。
當然這比起查理一世的軍隊還是要強一些。
對方顯然忽視了查理一世的軍隊數量,選擇駐紮成七八個點防止查理一世從中間穿過逃跑。
這在華夏兵法中叫做一字長蛇陣,是最容易破解的,但是敵人也不傻,雖然每個點的軍隊不多,但是確以騎兵為預備隊隨時支援。
李信想要擊破這些點,必須要先調動兩個騎兵團。
李信採用了最簡單的辦法,聲東擊西,然後圍點打援。
首先派出一部分兵力佯裝從最西面南下,果然敵人立刻中招,騎兵立刻調往最西面,然後李信又派一部分人攻最東面的據點。並且讓一部分輜重南下,造成查理一世從這裡南逃的假象。
然後李信集中大部分兵力,靜待對方的支援,其實李信最希望看到的是對方其他地方不動,騎兵來支援。
這樣的話,騎兵先是往西跑了幾十裡,然後又往東跑幾十裡,馬匹基本喪失了衝刺能力,如果能一舉擊潰對方的騎兵,那麼李信手裡的騎兵就能成席捲之勢一舉擊潰敵人。
不過事情並沒有朝著李信預想的方向發展,最先來的不是騎兵,而是就近的一個步兵團。
雖然等來的敵人並不是想要的,李信也不能放著不打不是。
集中了優勢兵力在李信護衛隊帶領下,查理一世的軍隊迅速擊潰了敵人的援軍,這導致後續的議會軍隊進入觀望。
李信見張網只逮到這麼點小蝦米,只能果斷拿下逃跑,因為從剛剛的作戰情況來看,議會軍比預想中要更強一點,而查理一世的軍隊也比預想中要差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