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崇禎這種說法,其實不少人都這麼說,包括貴喜和陳玄都暗示過這個問題,不過朱慈烺最後還是決定交給內閣。
按照既定策略執行,因為當初的自己是最清醒的,現在因為各種利益糾纏,不自覺的就被影響。
國家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設立,相比於崇禎以前的時代,大明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是地主階級,其實皇上包括大臣有幾個把地主當回事的。
只有讀過書有文憑,有免稅權的地主文人,那才是他們自己人。
而朱慈烺靠著皇上的支援,先後從文官集團身上掠奪了很多利益,最後形成了自己的統治集團。
朱慈烺的統治利益集團有三部分,第一就是軍人集團,朱慈烺正是靠著軍人集團的強勢保駕護航才一路走到今天。是朱慈烺利益集團的安定來源。
第二個就是以皇明商號為核心的資本集團,這些人因為皇明商號的興起,賺取了大量的利益,是朱慈烺的財稅來源。
第三個就是以內閣稅收體系養活的新文官集團,這個集團最複雜,為了不至於這些舊官僚走上反叛的道路,朱慈烺從一開始就沒有對這些人一刀切。
當初從崇禎手裡接過政權之後,基本上只動了高官,底層官員只要不是貪贓枉法的都留任了。
後來因為大明地盤逐漸擴大,官員一直是處於緊缺的狀態,自然也不存在排除異己,就包括現在,大明的官員缺口依舊有數萬乃至十多萬的樣子。
所以屢次科舉,雖然舊文人被限制了比例,數量上確越來越多,到了現在大明只要是舉人以上的學歷都能混到官職,除非你不願意當官。
所以舊文官集團跟朱慈烺之間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對立,因為大明的發展足夠抹平這些矛盾。
三大統治集團利益相互交織又相互制約,軍事集團涉足軍事和經濟領域,他們在軍事上謀權力,在商業上投資軍事相關領域,還有海外貿易。
內閣這一派系最看重的還是官職和稅收,他們依舊是對土地有這瘋狂的偏執,只不過大明現在土地太多了,搶下來,沒人種。
以前內閣這一派系跟商人的關係很緊密甚至還是商人的代言人。
自從朱慈烺開始強制推行商稅,內閣的主要收入來源也變成商稅的時候,商人就和內閣成為了對立的關係。
新工業的興起,航海的大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階級開始擁抱皇權,擁抱皇明商號。
因為新工業需要皇明商號的技術,需要皇明商號讓出的市場,需要皇家保護他們的利益。
這就跟英吉利那邊不一樣了,英王代表的是舊貴族的利益,朱慈烺代表的是新貴族的利益。
而大明的皇權只強大根本不是這些資產階級能挑戰的。
總結歐羅巴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全靠著大國無暇顧及的默許。
尼德蘭革命的前置條件是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戰敗於英吉利,導致西班牙無力管尼德蘭的破事,剛剛緩口氣,歐羅巴人又迎來了三十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