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雖然沒有隨著新耕地的發現而遷移,但是民心意志已經離開了那裡。”
如果說前面說的還有點依據的話,崇禎覺得這個時候朱慈烺說的耕地就有點瞎扯了。
拋去這些崇禎繼續問自己更關心的問題:“既然長安有這麼多劣勢,那為何你要專程來一趟?”
朱慈烺站起來,走到掛圖邊上:“因為時代變了,以前的劣勢現在已經可以扭轉,以前不能通的路大明也有實力打通了,長安再次興起已經是必然。
首先是交通上,大明將會有一橫一縱兩條主動脈鐵路經過長安,從連雲港到輪臺的連輪線已經開始規劃徵地,而從川蜀北上一路過漢中入長安,在北上河套連線北海的縱線也將在這裡交匯。
一旦鐵路建成,這裡糧食問題就不在是問題。
再有就是大明對西北的經營,對高原的經營還有對河套等蒙古的經營讓長安再次換髮活力。
將來重開絲路之後,長安將會再次成為路上絲路的起點,所以遠景可期。
長安是大明西出中亞的出發點,建設好這個基地對大明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次前來兒臣就是想看看,這裡到底能不能承載足夠的人口。
透過這一路的觀察,百姓從天災人禍中迅速恢復,人口的減少也使得當地的土地矛盾降低。
北方河套的開發也讓這裡初顯繁榮,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崇禎驚訝於朱慈烺對土地的執著,大明已經這麼大了要啥有啥了,朱慈烺還不知足,還在準備打仗。
崇禎忍不住問道:“十年準備難道真的是為了打世界大戰麼?這一戰是真的非打不可麼?”
朱慈烺挑眉看了崇禎一眼:“不是我非要窮兵黷武,而是大明走到這一步,必須完成對世界規則的制定。
而且這一仗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現在打贏一戰看著消耗很大,但是比起不打後面對峙幾十年幾百年的消耗來看這些又不算什麼。
既然全球已經因為海洋貿易連線在一起,那麼必然要產生一位霸主,這是生物的天性,如果大明有一天不想被別人呼來喝去,那麼只有自己走上霸主寶座。
更何況沒有人比大明更適合成為地球之主,無論是經濟軍事文化這個時期的大明都是世界之最,自然是捨我其誰。
就算大明不願意爭,選擇退讓,但是其他國家一旦走上爭霸道路,那麼大明就是他最大的敵人,不擊敗大明他就無法登上王座。”
崇禎沒有在接話,這種世界爭霸戰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雖然朱慈烺曾經拿春秋戰國舉例,認為深植於漢人靈魂中的大一統思想,必然要讓大明走上一統世界的道路。
但是十年準備就想統一世界,怎麼聽都像鬧著玩一樣?
朱慈烺接著說道:“當然父皇不必擔憂,十年之後大明走上統一道路,不是說第十年就完成,也不是說第十年就要跟各國開戰。
這是一個過程,大明只是修養生息十年,並不是外界說的準備十年,這個統一戰爭兒臣一定會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