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陛下同意了,那麼就代表著大明走的不是完全市場經濟的那一套。
朱慈烺自然知道根據後世的資本主意發展來看,其拼命鼓吹的市場經濟並沒有自己吹噓的那麼好。
不說那永遠逃不脫的經濟危機,單單說資源的浪費都是驚人的。
市場經濟?對自己有利的時候,鼓吹市場經濟,鼓吹全球貿易,鼓吹產業分工。
一旦對自己不利了,那就臉皮都不要了,市場經濟不香了,全球貿易變成了關稅壁壘化,全球產業分工變成了工業迴歸,資本家本來就不要臉,他們只要錢!
所以大明就算實行也是計劃市場經濟,不能讓資本無序發展。
造船之後,下一個章節孫傳庭提出了區域中心的概念。
大明的疆域實在太大了,前幾年因為兵力不足,大明防禦模式改為中心屯兵應變,其他區域只留下少量兵力處理日常事物的模式。
本來這只是因為派往南大陸的兵力不足,軍部的一個小變通,不過被證明有節省兵力的效果之後大明基本上已經全面推廣。
軍部選點豈會無的放矢?那都是經過計算的交通節點,去往各地最方便最便捷的地方。
擁有大量駐軍,不僅安全感爆表,軍人還都非常有錢,所以各種服務業也很發達。
這樣一來這些地方就成為了區域中心的雛形,這些地方因為是交通節點,繁華程度和發展速度都最快。
孫傳庭認為, 大明應該重點發展這些區域中心,透過這些節點連線成線織線成網繁榮經濟。
朱慈烺沉默了,這傢伙又來這一套?這是貿易節點的事情麼?打著繁榮經濟的幌子打算把這些城市納入內閣管理才是真的。
自從上次朱慈烺交給內閣一批城市之後,內閣是得了利了。
既然賽伯溫能從朱慈烺手裡要到一批城市,那麼孫傳庭認為,他應該也可以,要不然怎麼顯得他比賽伯溫厲害?
朱慈烺敲著桌子,其實讓內閣逐步接手管理權一直是朱慈烺的計劃之一。
統一的管理能防止關外的城市生出異心,現在大明關外的城市很多都控制在墾殖公司或者皇明商號手裡。
不管是墾殖公司還是皇明商號,這些都是商業機構,尤其是墾殖公司,隨著規模的壯大人口的增加難免會生出野心。
要知道墾殖公司不僅有人有錢,他們還有兵。雖然一個公司僅僅五千到一萬,但野心這個東西不一定跟實力掛鉤。
更可怕的是這些人一聯合,一旦控制不住,那就是災難。
大明現在控制的主要辦法是軍事武器都必須從皇明軍火購買,火銃的技術難度很大麼?並沒有,隨便一個鐵匠鋪都能造,只是質量的區別而已。
所以把管轄權交還給內閣,把軍事權收歸軍部,這是大的戰略方向,但是不是現在,因為現在大明的經濟實力還不允許把這些墾殖公司的防衛軍納入軍部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