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今時不同往日,新的雞已經殺了,這些猴子們自然要老實一點,建奴和科爾沁人的榜樣在前。
朱慈烺相信這一年,這些屬國都會乖得跟孫子一樣。
所以朱慈烺要不趁著這個時間多賺取一點利益,那豈不是白白打贏這一戰。
朱慈烺在規劃初期,就已經吩咐,只要戰爭贏了,那就開始對安南地區的礦產進行勘察。
不說其他,安南河內那邊那裡可是有富鐵礦和煤礦,河內平原又是優質的稻米產地,一年三熟。
有資源,有田地,有人口,這樣的地方,宣德皇帝竟然以祖訓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誡廢棄。
這個當真是強大的理由!
好在嘉靖帝總算給朱慈烺留下了一副好牌,既然名義上是大明的國土,那朱慈烺就能慢慢的把他實際納入大明國土。
第一步就是理藩院和探礦。探礦之後,確定了開發價值之後,大明完成了艦隊南巡行動,將會在河內停駐一段時間。
到時候,朱慈烺將邀請安南王北上,之後還有安南王世子入太學學習。
並且把那裡作為南海艦隊泊地之一,派駐衛所開發當地資源等等。
總之做計劃這種事情,不可能像爽文邏輯一樣,出手派出十萬大軍掃平敵國,只為搶回妃子,然後發現另一個妃子更漂亮,再發兵十萬搶一次。
一場滅國之戰謀劃兩年,戰前準備一年,儲備物資、訓練新兵、更新武器、調動軍隊、最後一擊而勝。
但是這一擊是蓄勢兩年的全力一擊,是朱慈烺整合大明全部資源,爆發了現階段能積蓄的全部潛力的奮力一擊。
再有就像戰列艦建造,崇禎八年式,九年式,依靠大明的造船基礎,輕易就完成了。
但是十年式,從船模到船隻下水舾裝完成,整整用了三年。
而後面的崇禎十二年式,緊緊是船模製造階段就要準備三年,後面開始建造工期又要兩三年。
要知道大明可不是一無所有,大明曾經也闊綽過,鄭和下西洋之時,據說最大的龍船噸位超過五千噸。
即使到了崇禎年,官府船廠已經沒有造船能力,但是民間並不是沒有造船能力,大明沙船福船等一樣縱橫大洋。
例如鄭芝龍的船都是哪裡來的?憑空變出來的麼?還有鄭芝龍可不止有福船沙船之類的,他在安南有自己的造船廠,是能生產炮艦的。
天津造船廠,集合大明最優秀的船匠,不僅是官府的,還從鄭子龍那裡要來一批,又忽悠湯若望等人招募了一批南洋的歐洲工匠配合。
發展很快麼?其實也就是正常速度常規操作而已。
崇禎十一年,是西曆公元1638年,歐洲還在大航海時代初級階段,各大列強還處在掠奪世界資源的階段。
大明雖然在軍事技術上跟對方有差距,但這並不是跨時代的差距,大明只要稍微轉個身,師傅請進門,指明方向追上去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