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就算沒有官員說裁軍的事情,崇禎也準備宣佈招太子回京的事情。
至於裁軍?呵呵!想得美!這群人是在想屁吃!
參謀部上交了軍隊編制計劃,軍隊不僅不會裁撤,還會繼續擴大!
例如十二萬岸炮部隊,這個還沒有納入預算,所以還沒有公佈。
金陵城那邊,朱慈烺也在處理著江南事物,做著走之前的掃尾工作。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子的二十四司的安置問題,雖然開府是崇禎允許的,但是朱慈烺要是把這麼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搬到京城。
那時候京城有兩套行政系統,遇到權力交叉的時候,難免扯皮最後鬧到朝堂,造成一種太子爭權的印象。
所以朱慈烺想來想去,打算把二十四司駐地移到瀋陽,而朱慈烺回京述職之後,也會動身前往瀋陽。
作為大明第一個大開發專案,更關係到大明的疆土開拓。
這個必須做成以後新領土開發的標杆,給後來者做一個模範,雖然在京城也能完成,但是更接近前方,就更能體會前方的疾苦疾呼。
二十四司遷移之後,江南政務要併入京城政務系統,這個交接工作也要做好,南直隸這次直接被劃分為兩省一府。
對於三地來說,併入京城管轄,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雖然從各省急調一批官員,但是很多東西還是要手把手的教。
再有就是鞏固這次南下的成果,總不能搞的人走政息吧,最關鍵的是稅收,這個是大明根本,朱慈烺反覆檢查確保沒有制度上的漏洞。
招太子回京的詔書一下,朱慈烺就接旨開始動身回京,因為三千營在遼東未回,這次太子北歸是在錦衣衛一千緹騎以及禁衛三師騎兵團三千人護衛下北上的。
錦衣衛在完成博覽會之後,各部已經陸續歸建,這次南下,錦衣衛居功至偉,新軍只是起到威懾的作用。
真正出力幹活的都是錦衣衛在做,所以這一次不少人都腰包鼓鼓的,回去之後更是會有升職等待遇等著。
錦衣衛緹騎以後作為地方維穩力量,自然是建設的重中之重。
過去一省一千人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複雜的形式變化。
大明內部安定省份還好,那些潛伏著動亂危機和地盤過大的邊疆區,一千人的力量就顯得太過單薄了。
例如西南諸省,下一步改土歸流,雖然有山地師威懾這些人不敢明著造反,但是隻有一千人的錦衣衛緹騎顯然不能完全限制住他們私底下的小動作。
還有遼東,以前大明遼東分為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塊,其中遼東都司相當於後來的遼寧加上吉林一部,這個還不算誇張。
但是奴兒干都司,那面積幾乎相當於三分之之大明,而朱慈烺從新規劃的奴兒干都司幾乎相當於現有的大明全部疆域。
這麼大的地方別說一千人的錦衣衛緹騎,就是一萬人也不夠用啊!
再有就是蒙古這邊,大明要把整個蒙古納入版圖這是一定的了,後世的蒙古分為內蒙外蒙那是因為外面丟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
實際上這種分法明顯不合理,內蒙古人東西之間不僅距離遙遠,交通又不便,大部分內蒙人去其他省會城市比到自己省會還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