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道詔書就是免三年農稅,第二道詔書免徭役一年,第三道詔書大赦天下。
朱慈烺特意強調了,有罪可以自贖,並不是說只要有罪都赦免。
簡單來說就是刑事責任可以赦免,但是民事賠償不能少,並且是減刑而不是直接釋放。
再說宋朝之所以出現盼著大赦出現,是因為宋朝的大赦多,據統計宋朝每三年到四年就有一次大赦。
新皇登基,皇子出生,大勝,甚至皇帝高興了,覺得幾年沒有大赦了,可以大赦一次,都能作為大赦的理由。
但是明朝並不是,明朝很少有大赦,以後這種大赦也不會多,所以朱慈烺並不擔心會出現問題。
後面陸續的開荒令、取消路引、納稅得爵、取消賤籍、取消軍戶限制等更是彰顯了復興朝的新氣象。
今天為了不提前洩露訊息,報紙要等到儀式之後才從報社發出。
其實這些都是提前擬定好的,為了顯得儀式的威嚴,所以特意延期釋出,要不然儀式還沒有結束百姓就知道新政了,那登基儀式的威嚴就沒有了。
而太晚也不好,讓更多的百姓第一時間知道新政,才能更快的讓百姓情緒穩定下來。
報紙一開售,大明到處都是開心的百姓,這次的新政收益的人包括大明的各行各業各個階層。
不論是哪一條拿出來都能惠及一大片人。
特別是商人,取消路引,取消賤籍,取消商人讀書考試參軍的限制,還可以靠納稅得爵,這無疑都是對商人地位的極大提高。
農民也很開心,取消三年農稅,取消一年徭役,百姓負擔去掉了一大塊。
軍戶們更開心了,取消了所有的限制,以往軍戶只能當軍戶,不能經商,不能做工,甚至不能當佃戶。
但是現在這一切限制都沒有了。
其實這個政策對於軍戶影響並不大,因為有些事情朝廷不允許,但是下面確一直在做,只不過現在朝廷允許了,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做了而已。
頒佈這些大政方針之後,朱慈烺宣佈大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啟動。
這個五年計劃可謂是命運多舛,爭來爭去,最後還是如期在新年第一天頒行了。
雖然那些官員指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有很多問題是對的,但是朱慈烺覺得不能因為有問題,就不做了。
事情就是要試著做,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在做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現在朝堂官員大半都是東宮舊屬再也沒有人敢對五年計劃提出意見,而官府不參與的問題也不存在了。
然後朱慈烺要求各省和州府主官到京述職,然後各軍隊主官也要再次到講武堂學習。
述職自然是為了看看這些人到底忠心與否,然後給他們調動職務。
當晚的煙火非常壯觀,比起後世朱慈烺見多的都不逞多讓。
登基之後,朱慈烺每天最關心的就是有沒有哪裡有人造反,有沒有人要討伐他。
顯然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至少現在朱慈烺控制著軍隊,民間又沒有抱怨之聲,所以擔心中的叛亂並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