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拿到這個半個手掌大的懷錶,也是無奈,好在大明的衣服樣式決定懷裡能裝很多東西。
朱慈烺翻看著:“走時準確麼?多久上一次發條?”
管事太監緊張的低下頭:“一天誤差半刻鐘左右,大約三個時辰就要上一次發條。”
朱慈烺皺眉失望的搖搖頭:“還是要繼續研究啊,精度上在想想辦法,誤差太大,發條也是,最少要用一天吧?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麼?”
管事的擦擦汗:“主要是個頭還太大,還有各工件摩擦太大,機床那邊正在努力改進,預計最多六個月就能生產出更精細的機床。”
朱慈烺點點頭:“很好,好好努力,該給的獎賞按照條例發下去,雖然問題很多,但是也多少有點實用價值了,先生產兩千個練練手吧。”
管事的鬆了一口氣:“是,已經培養相關工人,目前有一百多人生產零件,一天能生產十個這種懷錶。”
朱慈烺驚訝的問道:“十個?”
管事的心裡一緊:“主要是工人沒有生產過,還有就是機器誤差大,容易做廢零件,等過一段時間工人熟悉之後,產量一定會提升的。”
朱慈烺嗯了一聲:“這一批懷錶,要生產一百枚金殼懷錶,五百枚銀殼懷錶,一千四百枚銅殼懷錶,在表面還要植入指南針!”
機械加工這種東西,產業工人是最難培養的,即使到了現代,一個合格的鐘表匠也都是很難培養出來。
大明能完成懷錶都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這表明大明的機床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懷錶對於戰爭,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這兩千個懷錶朱慈烺打算用來給講武堂的學生髮福利。
也就是講武堂的畢業生的紀念品中又會多一樣東西。
而指南針這種東西更是一種實用的工具,特別是軍隊中,有這個東西所不定關鍵時刻能救人命。
管事的默默記下,又把下一樣東西呈上來,這是一面玻璃鏡。
錦衣衛在歐洲並不是啥都不幹,不少有用的東西和技術都被源源不斷的透過秘密渠道送往大明。
而玻璃鏡製作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其實十六世紀歐洲人就發明了錫汞齊玻璃鏡,義大利商人一度靠這個壟斷鏡子貿易發財。
後來法國偷渡了幾名義大利工匠,學會技術之後,製作鏡子的技術就逐漸擴散開來。
大明知道了製作方法之後,很容易就生產出了這種鏡子。
不過大明的平板玻璃工藝剛剛起步,所以製作的鏡子真實度和透光度都沒有歐洲的好。
這次管事送上來的這一個就是最新成果。
朱慈烺拿著這個密封鑲邊的鏡子,這個東西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貢有劇毒,這種錫汞齊鏡子在製作和使用的過程中,都容易出現問題。
不過大明採用的是膠封加漆封在鑲邊鑲框的工藝,只要你不作死,一般也碰不到裡面的東西。
朱慈烺看到自己清晰的人像,除了覺得挺帥之外,比起銅鏡確實清晰很多,比起歐洲的鏡子也相差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