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得不說施琅的提議確實提到了點子上,能消滅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主力,對下一步的行動確實幫助很大。
從這件事,朱慈烺看到了海軍參謀部的不足,因為傳統的陸地強國,大明軍人對於海洋天然忽視。
海戰不同與陸戰,陸戰從戰史,從同僚,從自己的觀察想象中都非常容易熟悉上手。
但是海戰確不是,你會游泳是不是就是一個合格的海軍了?顯然不是,這就像會走路就能成為陸軍一樣。
海軍不但分類複雜,而且專業性極強,陸軍軍官輪訓,一個月一個崗位,不僅能學會還能做好。
海軍軍官要是這麼訓,估計一個月都未必能學會一個崗位。
特別是大明這種,全新兵種,全新船隻,全新訓練辦法,全新作戰方法,除了加入其中,你根本沒有辦法從其他渠道獲得相關知識。
連作戰發放都是全新的,想要形成自己的作戰理念,戰略態度,那就更無從談起了。
海軍參謀的計劃並不算錯誤,說到底他們還是被陸戰思想所束縛,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海軍參謀可能覺得,打大琉球就是打大琉球,要是巴達維亞派兵增援,那大明在打巴達維亞。
這就忽視了海軍作戰的特點,海軍決戰于海洋,就像騎兵決戰於草原,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不重要,消滅敵人的主力,才是致勝的關鍵。
海軍參謀部需要一個挑起大梁的人才,但是大明確沒有,或者說有但是朱慈烺不願意用。
如果沒有戰略人才,是不是可以依靠數量取勝呢?
答案自然是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就算不如別人靈光一閃,但是至少不會輸在大勢上。
也就是說大明是時候成立一家海軍學院了!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海軍學院還是不要設在京城了,沒有海的地方怎麼培養海軍將領?
所以講武堂海軍學院需要遷到天津,在那裡成立天津海軍講武堂。
海軍講武堂不但用來培養海戰將領,以後海軍造船、研發、設計等等人才都要培養。
風帆戰艦的潛力即將耗盡,但是朱慈烺實在沒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知識讓大明跨入鐵甲艦時代。
這隻能指望人才培養以後這些專門人才自己研究了。
同意了吳大海新的作戰計劃,朱慈烺就奔向暖閣,既然都分出去一個了,朱慈烺自然不介意繼續分割。
講武堂現在規模太大,大明只有這麼一個陸軍學院也不夠滿足大明多樣化的戰爭需求。
這次海軍參謀的失誤就是一個教訓。
所以按照這些特殊師級單位的設定,講武堂至少可以分為極地學院、高原學院、山地學院、草原學院、西北學院。
除了地域學院之外,大明還可以按照兵種分學院。
例如陸軍學院、炮兵學院、後勤保障學院、騎兵學院、指揮學院、軍工學院等等。
當然怎麼分還是要先跟崇禎報備一下,這種事情比較敏感。
崇禎現在也闊綽起來了,入冬之後就已經燒起地暖,火盆都不用了,待在暖閣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