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氣偏冷,自十月下旬還是,渤海北部海域就開始出現海冰,到了十一月大淩河附近就開始大面積的封凍。
從藩王進京之後,新軍就不停朝著大淩河開拔,修築新的工事。
海面封凍導致原本安全的側翼變得不再安全,敵人可能從海上過來,而海上沒有天險,防守難度更大。
所以新軍採取的是近岸冰牆,然後把大淩河附近全部都用冰牆圍住。
建奴這邊對於進攻大淩河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對於誰去?這個問題成為了爭論的焦點。
原本善戰的睿親王,從去年開始兩場大戰全部失敗,威望降低了不少。
以至於不少建奴旗主都不願意在跟他一起打仗。
而皇太極又不願意輕易離開瀋陽城,他有點擔心要是自己帶著軍隊出征,多爾袞別把自己的老窩給抄了。
建奴失去了往日的銳氣和必勝的信念之後,面對明朝新軍,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新軍的新武器,新戰法讓適應能力不怎麼強的建奴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特別是根據探子彙報,新軍把大淩河野戰愣是變成了攻城戰。
不要說城難攻了,明軍在大淩河大營外挖的三層九環十八道壕溝都讓建奴撓頭不已。
每層有三環防線,每一環防線都有兩條壕溝,第一條為反騎兵溝,不僅又深又寬,裡面還有竹籤、陷馬坑、絆馬索、鐵蒺藜等等。
而且對岸還有拒馬和鐵絲網等,三環防線交替掩護,就算拼著損失攻下一環,那後面依舊是同樣的防線。
如果不想冒著大損失的風險,那麼這一戰就要損失不少漢軍旗和奴隸了。
跟攻城的時候填護城河一樣,讓他們冒著敵人的火力,不停的填壕溝,只要過了反騎兵溝後面騎兵就有的發揮了。
不過想想對方的火炮、地雷、手雷、虎蹲炮的散彈。還有火油箭,在這樣的防護下填壕溝和進攻,一樣無解。
皇太極的想法很簡單,要麼困死對方,要麼就調動對方,讓對方無法依託工事防守。
困死就不要想了,拿不下大淩河,只要春暖花開,明軍戰艦必到,到時候不是大淩河被困死的事情了,他要是留在這邊,搞不好被對方困死。
所以皇太極覺得要想辦法調動大淩河守軍,只有這樣才能取勝。
正好多爾袞不是閒著呢!夏天蒙古諸部吃了大虧,科爾沁人雖然跑得快,但是不少投建奴的部落反應沒有那麼快成為了曹文詔的戰利品。
多以皇太極打算讓多爾袞帶著蒙古部再次入關。
按照以往的經驗,只要明朝的京城被威脅,他們的崇禎皇帝往往就會亂了方寸,調集遼東軍隊回師。
到時候大淩河新軍肯定要出烏龜殼。
皇太極和多爾袞兩人現在雖然相互不信任,但是建奴現在情況這麼糟糕,他們又必須攜手應對。
皇太極軍令一到,多爾袞覺得辦法不錯,只要能再次入關,就算調動不了大淩河新軍。
僅僅入關的收益足以彌補損失,兩年多沒有入關,聽說大明北直隸又恢復了元氣,尤其是京城附近異常繁華,能搶不少好東西。
不過皇太極確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調漢軍旗隨他一起進攻大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