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初步打算在沿海設定十個岸炮旅,其中五個開放口岸各駐紮一個一萬人的兩團制合成旅。
該旅一個岸炮團,一個海岸防禦團,這樣的配置,足夠維持沿海穩定。
並且以現在歐洲各國在大明周邊的兵力配置情況,這樣的配置也足夠讓他們心裡有個b數,大明爸爸惹不得。
除了五個開放口岸之外,剩下的五個岸炮旅則是混成團的編制,也就是一個團裡面既有炮兵,又有保衛部隊。
這樣的旅四個三團制的,分別駐紮在遼東沿海,山東以及長江以北,長江以南到泉州,泉州以南海域。
剩下的一個兩團制的,駐紮在高麗以北的海域,那裡目前有一個海參崴城正在建設,以後將會在黑龍江入海口在建一座奴兒干城。
十個旅的總兵力十二萬人,保衛大明兩萬裡海疆,也只能做到重點設防而已。
當然這也只是暫時的,以後隨著大明治下的土地和海洋的增加,岸炮部隊自然也會跟著增加。
當然這次增兵是在江南稅收和海關稅收大量增加的基礎上的。
老實說,解決了建奴之後,放眼大明四方,已經沒有一個可堪一戰的敵人了。
這可不是好事,這外敵一旦失去,這人那就想著內鬥,而大明人向來善於內鬥。
當然朱慈烺在北方樹立了沙俄這個敵人,但是老實說,以沙俄目前的國力,最多也就在北方聚集萬人規模的兵力。
這種威脅在全面近代化的大明新軍面前,根本不值得大明重視。
所以朱慈烺提前安排了南向計劃,還有從北方建立港口一直延伸往美洲。
那裡有廣袤的土地,有大量的財富,還有歐洲列強,這些方向野心家蜂擁而至。
朱慈烺不禁想起不知道這個時候的鬼流國港口那邊情況怎麼樣了。
此時的鬼流國港,運送補給的船隊剛剛到達,這是大明崇禎十一年第一批物資。
因為遼東戰事需要,海軍大多數船隻都用於遼東戰場,所以陳玄只能選著對港口逐個進行補給。
正好由南到北,天氣也是如此變化,所以一直到四月份,補給艦隊才到達鬼流國。
但是補給艦隊到達的時候確疑惑的看著碼頭上活動的人不止五十個,碼頭也不再是走的時候簡單的原木搭建。
現在石頭基座已經延伸到海里,筧橋也足夠六尺寬,足夠兩條大船停泊。
大船能靠岸可比用小船轉運方便多了,看到大船到來,港口上有人拿出一面龍旗站在山頭揮舞。
只是這旗幟怎麼看著有點殘破?莫不是這裡出了什麼事情?
艦隊先派出小船查探,一個小旗的明軍先靠向碼頭。
碼頭上留守鬼流港的百戶高興的拉著靠岸的小旗官的手:“你們可終於來了,我們都盼了半年多,可把你們給盼來了!
上面是個什麼安排?我們是不是可以輪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