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南直隸範圍就是後世的安徽加上江蘇還有松江府三個地方的集合體。
土地佔據大明的近五分之一,人口占據了大明的近三分之一,糧食生產也幾乎佔據四分之一的份額,更是漕運中樞。稅收也佔據大明的三分之一,大明更有天下文人半江南之說。
而且隨著朱慈烺加強稅收管理制度,可以明顯感覺到南直隸的稅收迅猛增長。
如果一個地方的土地、人口、糧食、經濟等等都佔據較大份額,那麼這樣的地方好管理才怪了。
可以說誰擔任了這個南直隸的總督,那誰就有了和朝廷叫板的實力。
這也是東林和復社之所以敢這麼鬧的原因,這些人有恃無恐,又資本雄厚。
所以朱慈烺可不僅僅是學術上,把江南拆分,朱慈烺還要再地域上把南直隸再拆分一下。
不過參考後世建奴們的分割槽方法,朱慈烺認為有點不合理。
要是按照後世的拆分方法,江蘇和松江府固然強大,但是安徽確實打實的落魄了,這種讓窮的越來越窮,富裕的越來越富的分法根本不合理。
再有金陵城雖然為江蘇省會,但是確跟整個江北割裂,不僅僅是距離上,經濟文化都是如此。
反而跟皖南的那些地方走的很近,要不然人家也不會戲稱金陵為‘徽京’。
朱慈烺的計劃是把江北的鳳陽府、徐州府、淮安府、揚州府四個府設為中都省。
把松江府和蘇州府合併為蘇松直轄府。
然後剩下的應天府、常州府、鎮江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滁州、和州、廣德州十二個州府設為新的南直隸。
這樣一來,北面的中都省,以鳳陽為省會,轄地最大,以平原為主,主要是糧食生產要地。
當然轄區內有徐州、淮安和揚州三府也都是經濟強府,其又佔據江北大片沿海之地,三強帶一弱,足夠保證其發展潛力。
蘇松府就不用說了,兩地經濟太強大了,放在哪個省都會極大的改變哪個省的經濟結構。
與其這樣還不如像後世一樣直轄管理,而且範圍上加上了蘇州比起單獨的後世松江,範圍更大,經濟更強。
最後是新南直隸,雖然失去了蘇松這兩個經濟強府,但是其麾下的常州府、鎮江府、安慶府、太平府這些地方經濟也都不差,更何況有應天府這個帶頭大哥。
剩下的那些小弟雖然經濟差點,但是也完全帶的動。
新南直隸雖然不靠海,但是其得長江航運之便利,而且這個時候長江又沒有各種大橋阻礙航道。
所以這個時代的海船都可以沿江直達南直隸內部,經濟上跟沿海完全沒有區別。
這樣一來三地基本形成均是,又各自有自己的側重,本省規劃發展的時候,又能做到以強帶弱,實現這些地方的均衡發展。
朱慈烺感覺自己這麼設計比起後世的建奴那種分法高明的多了。
還沒有回到金陵城朱慈烺就寫下劃分方法和劃分理由,朱慈烺就把信寄往京城。
這個時候崇禎才剛收到博覽會舉辦成功的喜報,看到三千五百萬兩銀子的交易額,又看到近四百萬兩的稅收收入。
崇禎竟然沒有一點震驚,這個放在三年前可是大明全年的上繳稅收總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