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回去的路上還在想,這一路走下來,發現這個行業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黑暗混亂。
最近之所以出這麼多岔子,也完全是因為貨流下降導致的。
而這些船工之所以這麼困難並不是被什麼人欺壓,不是因為花錢太多,而是掙錢太少。
想要大規模的漲工錢,必須要解決這種貨流下降導致的人力過剩。
朱慈烺看到江邊還是有不少地方碼頭殘破,而有些低窪地方淤泥雜草叢生。
朱慈烺覺得只需要投資一筆錢,對碼頭進行修繕,順便修整碼頭道路,增加倉庫,這樣大規模用工之後金陵附近的力工價格一定上漲。
不過金陵一地好解決,但是天下可不是隻有金陵一地,回到皇宮,錦衣衛已經把調查漕丁的資訊匯總送了上來。
果然漕運跟這些金陵的碼頭力工不同,可以說完全不同。
漕運分為軍運和民運兩種,不管軍運民運,承擔漕運任務的百姓可是都要交稅的。
為維持漕運,大明規定漕糧全徵本色,不得減免,嚴格限制漕糧改折。只許在重災、缺船或漕運受阻等嚴重情況下才實行部分的改折,折徵時正、耗各項合計在內。
漕運的費用由糧戶承擔,包括運費、運軍行糧及修船費等,均按正糧加耗派徵。
大明官員的素質,不用想救知道了,由於漕政腐敗,各級官府貪汙聚斂,加耗雜派層出不窮,農民的負擔極為苛重,通常為正糧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
承運者無論民運或軍運,都是繁重的徭役。農民被點應役,荒時廢業,艱苦萬狀,又遭風濤漂沒,官吏勒索,勢必負債賠納,甚至家破人亡,被迫紛紛逃亡。
甚至前兩年的流寇中就有不少是漕丁出身。
一般運軍下層,亦遭受同樣的苦累及長官的剋扣,不斷出現逃亡現象。
景泰二年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隻,另遮洋總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隻,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
這個時候大明漕運是有海運編制的,當然這個時候海運基本已經完全停止,有編制確沒有活幹。
因為永樂九年,山東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書,疏浚擁塞的運河故道會通河:“浚而通之,非唯山東之民免轉輸之勞,實國家無窮之利。”
四年之後河道疏通,大家一看,只要河道通暢,無災害的時候,光漕運解決北方問題就完全足夠了。所以乾脆完全停止了海運。
但是當時是夠了,那時候進城剛剛修建,北方邊患平息,再加上運河暢通沒有災害所以自然沒有問題。
過了一段時間,京城人越來越多,北方也越來越亂,加上官員和宗室的膨脹,北運的漕糧增加了。
而河道因為連線黃河,黃河水經常倒灌,導致泥沙堵塞河道,河道屢修屢壞,連年修理還是經常決堤。
隆慶六年,在內閣首輔高龔的支援下,頂住滿朝“海運天波難防”的壓力,開始了一次海運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