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朱慈烺最近應為外貿許可證的事情跟江南不少商會都有往來。
而且隨著新技術新織機的普及應用,紡織行業規模化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
其實在朱慈烺以前已經有不少江南作坊逐漸走向工廠化經營,也就是歷史書上說的‘織戶出機,織工出力。’
而不少破產的農戶、無錢購買織機的織工,還有那些圖省事的人都會選擇這樣的作坊去織布。
而這些織戶作坊大的已經同時僱傭幾百上千人。
不過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所以無論是效率還是管理上都還很混亂。
而且這些作坊緊緊是把機器聚集在一起,織工各自還是幹著自己的活計,只不過是從以前自己在家幹變成現在的聚在一起幹。
所以生產效率也高不到哪裡去,不僅生產效率不高,隨著規模的擴大,反而應為機構臃腫降低了效率。
而大明皇家實驗室改進的紡織機械除了效率更高之外,對於人的專注要求就更高了。
例如以前一人只紡一根線,那麼她就可以隨時去拿料,現在一下子紡十根線,那麼其中一根缺料了,她就去拿,那麼一大半的時間都會消耗在這些瑣事上。
簡單來說,大生產必然要促進大分工,工廠化生產之所以效率更高,其實就是時間管理。
把每一個步驟用時用工都精準的計算出來,然後在安排上合適的人去做,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效率。
這些對於朱慈烺來說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統計學中有一個專門的分類‘工業統計學’。
而工業統計學中有:工業勞動統計,主要是勞動力的數量、構成、勞動時間使用情況、勞動生產率、勞動報酬及勞保福利等的統計。
工業裝置統計,主要是工業生產裝置、工業動力裝置和工業產品生產能力等的統計。
當初為了寫論文,朱慈烺可是去過好幾個工廠‘勤工儉學’。
而所謂的工廠管理,工廠經營,這些朱慈烺雖然沒有系統的學過,但是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有見過豬跑?
就算初期設計上有漏洞,只要慢慢改進就是了。
朱慈烺覺得如果想要穩定絲綿的銷售,建立示範工廠就變得迫切了。
工業化生產效率提升,對原料需求量變大,到時候自然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
而工業化生產的高效率又降低了成本,這樣布匹的價格就不會上漲。
當然這樣做吃虧的可能就是那些僅有一臺或者幾臺織機的散戶,不過工業化生產自然會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
既然在家紡織不划算,還可以去工廠找活幹。
雖然也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但是這是歷史的必然。
現在自己動手改變,總好過列強用炮火開啟國門逼著大家做出改變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