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朱慈烺就動身前往大沽口,到了下午才到造船廠,船廠裡工匠和管事都列隊等在工坊們外。
行禮之後吩咐讓工匠們各歸其位,朱慈烺並沒有怪管事搞這種儀式影響了生產,代天子巡視,他們敬的是天子,朱慈烺沒有權利免去必要的禮儀。
到船廠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新船,在船廠外的老遠就能看到船塢裡,鶴立雞群的那艘新船。
這是大明第三代炮艦,也是大明第一代風帆戰列艦。
全艦按照西方標準排水量為兩千三百多噸,裝備火炮九十九門,當然是不同口徑的炮配合,這很符合大明天道法則,損有餘而不不足,不足勝有餘。
這個也是同時代的一流水平了,只要這一條海試成功,那麼就能批次製造。
目前第一代炮艦隻建了六條已經全部下水,根據第一代炮艦改進放大的第二代也建了三條,第一條已經下水。
第二條和第三條等明天朱慈烺剪綵之後也會下水交付天津水師。
之後新的四條第二代炮艦明天鋪設龍骨。
第二代炮艦噸位為一千五百噸,火炮七十二門,取七十二地煞之意,這個其實在同時代的歐羅巴也到了三級戰列艦的標準。
而第三代則是二級戰列艦的標準,想要建造更大的,則需要更多的技術積累。
以前朱慈烺說無非是小船放大一點而已,那純粹是給自己打氣,造船遠比想象中複雜,僅有兩代炮艦設計經驗的大明,建造二級戰列艦已經是***了。
再想憋出一級戰列艦,恐怕至少需要三到年的積累,然後建造週期還要兩年,也就是說朱慈烺可能最快崇禎十五年才能看到。
要是遇到技術瓶頸,那就不知道要卡多久了。
這個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沒有開始,東西方的技術水平還沒有拉開差距。
經過這三年朱慈烺不斷的招募歐羅巴科學人員工程師,頂尖技術雖然沒有學會。
但是到達一流水平那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例如第三代炮艦,即使放在歐羅巴那也是主力艦,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十八世紀在這個級別以上的戰列艦也僅僅有十艘而已。
加上三級戰列艦也緊緊二十七艘而已。
也就是說就算不是最先進的,以大明的國力,這樣的船造百十條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朱慈烺特別關注這條船的進度,顧不得旅途的勞累第一時間就奔上這條船看看建造情況。
目前第三代炮艦的主體船板已經拼裝大半,船上的桅杆也正在裝備,大明有領先於世界的榫卯結構,不僅能極大的加強結構連線的緊密性。
同時又能降低大量使用結構緊韌體導致的重量增加,還有抗鏽蝕等問題。
當然在必要部位加裝緊韌體,等於雙倍的增加結構強度,這些都是優勢。
無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