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見崇禎不話,繼續道:“其實這樣的限制還很多,例如醫生,大明一直雖然有御醫管理的軍醫制度,但是其實從永樂至今已經名存實亡。
各軍隊外出征戰,要麼徵召當地的遊方郎中,要麼就是在家鄉徵召郎中攜帶隨軍,不僅水平參差不齊,數量也少到可憐。
甚至很多衛所軍,一衛之兵五千人只有一個到兩個大夫,而且這些大夫只給那些軍官和家丁看病,普通軍戶得病只能自生自滅。父皇您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崇禎不太理解:“這意味著什麼?”
朱慈烺對於崇禎這種一點社會常識的回答那是相當無語,聽聽這是人話麼!這不就是晉惠帝的何不食糜!
朱慈烺吸了一口氣:“假如他們知道要是受傷也不會有人醫治,他們還敢受傷麼?假如他們知道如果自己戰死了家裡的妻兒老可能都會餓死,他們還會拼命麼?
這樣的軍隊到了戰場,是問,有誰敢受傷,有誰敢戰?又有誰有勇氣拼命,這樣的軍隊又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呢?”
崇禎記得朱慈烺當初研究外科的時候跟自己過這樣的話,當時可能心思全在那場招標上,並沒有把這個聽進去。
現在回想起來,確實,只有士卒知道即使受傷也有人醫治,而且一定能治好,大家才會敢打敢拼。
朱慈烺道:“目前皇仁堂雖然一直在努力培養外科醫生,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新興學科,不僅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就連老師也都沒有什麼經驗。
從皇仁堂建立到現在才半年而已,最近那些優秀的學員各新軍也只有再外出任務的時候才能配備,而老師更是隻有新軍五千人才分到一個。
這些人學生還都是一些有外科經驗的醫生,而下一批確只是一些學徒,預計至少要兩到三年的培養才能獨當一面,新軍緊緊是滿足當前的需求都不足,更不要繼續擴大了。”
崇禎突然感覺壓力好大,連忙問道:“為何不全大明招募良醫配給各新軍?”
朱慈烺搖搖頭:“父皇,整個大明都處在一種缺醫少藥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皇仁堂的成藥會賣的這麼好的原因。
這都是很多人根本看不起病,請不起醫生,乾脆買些成藥回去吃個試試。如果大規模的招募民醫轉換成軍醫,那麼百姓生病豈不是更加難找到大夫。”
崇禎轉了幾圈:“我知道你提出問題向來都有解決辦法,既然你發現了醫者的不足,那可有解決的辦法?”
朱慈烺抬起頭:“辦法倒是有,在各地多開醫學堂,讓更多人學習此技藝,經過幾十年努力,這個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崇禎懷疑自己聽錯了:“幾十年?”
朱慈烺攤攤手:“沒有辦法,從零培養,總要一步一步的來,如果大明一千人需要一名醫生,那大明就需要十五萬醫者,這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
崇禎愣了一下:“一千人一個醫生?”
朱慈烺點點頭:“父皇,大明現在每個村落大概有兩到三百人左右,如果一千人有一個醫生,那就代表著三到五個村子才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