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見崇禎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臉色變了,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崇禎的想法。
然後連忙解釋:“父皇,此事功績與兩件事相當,但是所費確少於兩件事,而且如此文治盛世,並非勞民傷財,反而餘國有益。”
崇禎臉色好轉:“有何益處?”
朱慈烺嘿嘿一笑:“當然是創造更多的官位,讓那些整日喜歡空談又結黨的人有個好去處了。
這歷代修史都是大事,再加上整理修繕圖書,這些事情,多少官員可以當做一生的功績去做。”
崇禎一想還真是,崇禎朝是官位變動非常頻繁的一個朝代,崇禎為啥經常換人,還不是人不頂用。
但是也不能把那些不頂用的官員都貶斥或者投進詔獄吧?
人家又沒有錯,只不過是笨一點罷了,或者人固執一點老是盯著皇上的問題不放。
貶斥的遠了吧,顯得皇上沒有度量,以前只能安排閒職,或者扔進御史臺,愛咋鬧咋鬧吧。
後來朱慈烺發明了大明理藩院這個部門,但是那些官員連嶺南西南都不願意去,遣到藩國,一個個豈不是更嗷嗷叫。
如果這圖書修繕工作能解決一部分這樣的崗位,那麼確實是不錯。
崇禎不動聲色的問道:“要用多少人?”
朱慈烺壞笑著:“這個可是可多可少,這修史可以按朝代,可以按人物,可以按事件,甚至按照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等都可以修史,這些都可以安排人。
再有古籍修繕,非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不能勝任,而且非一人兩人能完成。
再有就是孤本殘本抄錄,又需要大量人力,兒臣計劃每一本書至少抄寫十本,放置皇宮以及三都等重要城市。防止意外損毀。
再有對前人書籍的歸納總結,還有校對等工作。
到時候這些工作幾百人也可,幾千人也可。
而且這些工作可用十年到二十年才能完成,足夠安置那些人。
崇禎聽到這裡突然感覺這個事情好像沒有朱慈烺說的那麼簡單,抽調幾百上千人,絕對不是隻為了什麼修圖書!
崇禎打量著朱慈烺:“你想幹什麼?”
朱慈烺有點不好意思,沒想到崇禎一眼就看出來自己計劃裡的問題。
朱慈烺正經躬身道:“回父皇,自從新軍編練以來,新軍與舊軍矛盾,新軍餘舊軍後勤,新軍編制、選兵、訓練、指揮、兵器都與舊軍衝突。
而實戰證明,新軍比之舊軍優勢明顯,大明必然以新軍代替舊軍。
但是這裡面確有很多問題,其一是兵制混亂,有五軍都督府所轄衛所、有內廷所轄勇士神機諸營,有京營單列,有兵部選派任用的各地練軍募兵。
各軍種互補統屬,戰時協調不便,本來有兩分力,因為缺乏協調配合只能用出一分,甚至有時還互相拖後腿。
其二是兵源混亂,各軍中有軍戶、有太監、有民戶、有匠戶礦工、有漁戶。不同戶籍導致不同述求,各軍將要麼選同鄉,要麼選同宗,要麼選同衛所。
使得軍內山頭林立,各自只顧自己小圈子的利益,完全罔顧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