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一開始還擔心糧食徵收不順利呢,沒想到情況好的超乎想象,百姓爭相把糧食賣給皇明糧號。
原因就是皇明糧號結賬給的是足銀,能省去他們換銀子的不必要損失。
朱慈烺這才知道,原來百姓賣糧,賣的都是銅錢,但是朝廷收稅收的確是銀子。
老百姓不但糧價上受剝削,賣完糧食之後,銅錢換銀子還要被剝削一次,等到銀子交到稅吏那裡還要以銀子成色不足收火耗錢為藉口再剝削一次。
所以把糧食賣給皇明糧號,去掉了糧價上的盤剝,皇明商號收糧,不僅價格最高,而且糧食鬥也都是官府的標準鬥。
絕對沒有那些地主“大斗進,小鬥出。”
再有就是給的銀子不僅是官府制式的足銀,兌換也是按照官價兌換,不存在私人錢莊那種抬價情況。
百姓又不傻,賣給皇明糧號,這一進一出就多賣了一半的錢,哪怕多跑幾十裡一百里也要把糧食賣到皇明糧號去!
收糧不僅是朱慈烺的一塊心病,也是崇禎的一塊心病,眼看著大明一片大好的局面,這糧食可千萬不能出問題。
打的勝仗再多,手裡銀子再多,那也不如糧倉裡的糧食多讓人踏實。民以食為天,只要糧食夠吃,這天就塌不了。
聽到朱慈烺說收糧食順利,崇禎心裡一塊大石頭也落地了。
崇禎敲著桌子:“今年山西南部和河南南部都出現了旱災,好在這兩地都不是產糧重地,而南陽在夏收之後已經下雨,災害已經過去,今年糧食應該夠用了吧。”
朱慈烺想了想說道:“今年只要北方三種作物收穫,糧食就足夠了。
但是因為極端天氣還在持續,所以大明還是要儲存更多的糧食,應對大範圍的災荒。”
崇禎嗯了一聲:“那就多存點!”
朱慈烺小聲的說道:“但是買糧食不是要錢麼……”
崇禎假裝沒有聽到:“夏收之後,各地都請求修整河道,而最近幾年黃河和淮河因為缺乏修繕經常決口。
所以朕打算今年大修黃河和淮河,你覺得怎麼樣?”
朱慈烺點點頭:“修黃河和淮河肯定是好事呀,不過今年北方連續大戰,而戰爭還不知道何時停止,要是秋天再徵發徭役,民力會不會消耗過甚?”
崇禎嗯了一聲:“所以這次朕打算效仿你修新路和新城的模式,減少徭役規模,多使用僱工,你覺得怎麼樣?”
朱慈烺聽到崇禎這樣說也挺意外的,不過他還是關心的問道:“僱工自然是好事,但是會不會耗費太大了?”
崇禎微微一笑:“正是因為消耗大,所以才要你多上繳些銀子到內庫……”
朱慈烺無語的看看崇禎,自己竟然被套路了,好吧,看來想要省掉上繳是沒有希望了。
朱慈烺正要起身告辭,崇禎突然問道:“按照建奴的路線,今天應該到鴨綠江邊了吧?”
朱慈烺算了一下:“應該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