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演講的效果非常好,口號喊了幾十遍,場面依舊火熱,就連一邊的孫傳庭都被感染,熱情的跟著呼喊。
孫傳庭一開始聽的時候,是驚訝的,也是擔心的,驚訝太子殿下有如此遠大的報復,擔心太子對於歷史的錯誤總結。
還擔心太子眼高手低,到了演講的中段,孫傳庭又擔心太子窮兵黷武,會是一個暴君。
隨著太子對四大霸權的不停詮釋,孫傳庭才豁然開朗,也被深深的震撼。
這是一種全新的解釋方法,一種從來沒有人做過的總結方式。
文人們往往吹噓三代之治,吹噓漢唐功業,但是對於怎麼達到三代之治,怎麼創造漢唐一樣的功業,確沒有具體的辦法。
他們往往會說天子當行仁政,天子當任用賢臣,天子當遠小人。
但是這些顯然都不足以詮釋漢唐功業的全部,孫傳庭覺得就算是自己上,也很難說出該怎麼樣追上漢唐。
不用問,問就是天子要施行仁政,親君子遠小人!
你沒有達到漢唐的功業那一定是天子仁政施行的還不夠,一定是天子用的君子不夠,天子身邊還有壞人!
但是聽完太子的演講之後,孫傳庭才第一次對漢唐功業有了清晰的認識。
這也意味著太子給大家指出了一條通往漢唐一樣霸主的道路。
而且只要按照太子說的方向走,不僅能達到漢唐這樣的高度,甚至還能遠超漢唐。
如果說軍事霸權要由這些軍官來實現,那麼經濟和文化這一塊責任就在他們這些文臣肩膀上了。
只是孫傳庭有點不舒服的就是太子說出的經濟,應該是一種國家的綜合實力。
但是把國家的綜合實力形容為經濟之道,有些太片面了,也不符合他們這些文官的體面。
太子跟大家招招手就走向了後臺,禮堂裡,這些學子久久不願離去,大部分人乾脆聚成一個個小堆就地聊起感想。
暢想一下自己的未來還有大明的未來。
後臺孫傳庭朝太子拱拱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太子今日對於霸權的闡述,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佩服佩服。”
朱慈烺微笑著說道:“能給孫先生啟發,孤也很欣慰,天色不早了,孤也要回宮了,諸位告辭!”
朱慈烺需要在關城門之前回到皇宮,這也是他從講武堂搬遷之後很少來講武堂的原因,實在太遠了,一來一回浪費了大把的時間,根本幹不了多少事。
其實不止是講武堂這樣,大部分事情都是這樣,出來視察是一種很浪費時間的行為,今天從早上就往城南,看了一場馬球賽,下午往講武堂聽了一場論道,然後自己又即興演講了一場。
時間就來不及了,要是不快點走,就要叫門了,雖然作為太子他有這個權利讓城門官開門,不過這種破壞遊戲規則的事情還是儘量少幹。
所以朱慈烺做的最多的就是坐在東宮裡,透過批閱這些人送去的文書實現對他們的管理,或者透過召見不同的人來面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