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上臺,雙手下壓,整個會場都安靜下來:
“這節課我們講一講歷史能帶給我們的啟示,大家都知道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那麼春秋五霸為什麼要稱霸呢?
第一自然是大家口號喊得最響亮的‘尊王攘夷’了。
當時的華夏異族還生活在中原大地,周王室衰微,小國經常被夷狄襲擾甚至滅國。
所以就需要有人帶領大家站出來一起對抗夷狄的入侵。
第二就是稱霸能帶來實際的利益,攘夷並不是免費的,各國要出錢出力,所以當霸主帶來實際的實惠。
第三就是稱霸就可以當老大,也就是周天子封的‘伯’。有了老大的名聲之後在指使別人,逼迫別人投靠,那麼就變得簡單了。
所以春秋初期有國一百七十餘個,到了春秋末期只有七十餘個,這些國家都哪去了?當然是五霸得到的實惠最多。
這也就奠定了他們戰國時期征戰逐鹿一統的實力。
我們讀歷史就是要透過歷史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那麼春秋爭霸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呢?
我覺得最大的經驗教訓就是稱霸是有好處的!不僅是名聲的好處,還有實際的好處。
現在世界的大探索大發現,讓我們的眼界不在侷限餘中原這一小塊,世界上國家如此之多,就像當初的春秋初年一樣!
這些國家因為宗教、文化、種族的不同,必然要有衝突,而世界資源有限,特別是像大明這樣的大國。
因為人口暴增,土地有限,所以更需要爭奪更多的資源,而且就算我們不爭,對方獲得了全世界的資源之後,他們會放過大明獨善其身麼?
顯然是不會的!所以大明也面臨著爭霸的局面,不爭就是把世界的資源拱手送人,等別人武裝好之後在騎到你的頭上。
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歷史來吸收經驗,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春秋各位霸主到底是怎麼爭霸的。
第一個春秋霸主就是齊桓公,透過任用管仲等賢臣,推行經濟改革依靠漁鹽之力,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最終成為霸主。
我稱這種制霸方式為以經濟霸權為基礎,獲得軍事霸權,稱霸諸侯。
春秋第二位霸主是晉文公,他也是透過修政治商強國,成就霸權。
接著就是楚莊公,一樣的對內修養生息,對外武力征伐。
在後面有秦穆公,這位就是依靠自身的軍事霸權登上霸主之位。
而秦國最後為何能一統六國呢?除了軍事之外,他們改革生產,發明新武器,提高生產效率,透過技術的進步來推動國力的增強,這就是科技霸權。
而周王室只有尺寸之地,在諸侯紛爭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到獨善其身,讓諸侯們只敢爭霸而不敢稱王呢?
因為他有大義名分,誰要是敢進攻周王室,那麼就會受到諸侯的群起而攻。所以周王室僅僅依靠自身的文化霸權就渡過了整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