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繼續道:“而且你們不要總想著偷襲,我們四萬人,對方兩萬,即使正面作戰,我們的勝利面也大一點,快執行吧!”
參謀們商量了一下,雖然盧象升的計劃更大膽一點,但是確實比他們的計劃更容易實現,所以他們一邊調動軍隊,一邊上報東宮。
朱慈烺收到訊息的時候已經是年三十的白,因為大戰臨近,所以宮中的年味並沒有往年那麼濃烈。
實際上古人對於過年並沒有元宵節重視,重視的程度恰恰跟現代相反,崇禎在宴請那些百壽宴,大概就是請一大幫老頭子吃飯。
冉七十已經是古稀之年,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相當於奇蹟了,把這些奇蹟集中在一起,那麼就相當於一場祥瑞。
而這樣的祥瑞,無疑能宣誓崇禎的文治武功,後世就有乾隆舉辦過千叟宴,實際上並不是大清的發明。
古代有不少皇帝搞過類似的活動,參加的除了老人,還有京城的重要官員,今年內庫充裕,所以宴會的規格要略高餘往年。
而皇后這個時候正在交泰接受後宮的朝賀,並不是所有的皇宮人員都有機會參與明的大型朝賀的,所以他們只能提前來。
除了後宮,還有皇后的孃家親族,這一也會特許入宮,跟皇后上幾句話,顯示一下皇家的親。
再然後還有各地的誥命勳貴的夫,她們中一些沒有資格參加明朝拜的也都會在今進行恭賀。
好在她們不僅沒有資格參加明的朝拜,今他們大多數依舊沒有資格見皇后,所以皇后再內跟親戚聊,她們就在外遠遠行禮。
也許這些人在家為了這一次覲見禮儀準備了幾個月,也許為了爭搶一個覲見的名額,不少人還使用了多少骯髒手段。
但是對於皇家來,這些幕後的故事,他們根本沒有興趣去聽,也聽不過來,只有那些宮裡面的宮女管事,一路盯著她們的禮節。
而朱慈烺這個時候也在東宮裡跟那些年齡偏的講武堂學員聊著戰爭,孩子們話難免有些孩子氣,這些都是離家太遠,沒有來得及回家的學員。
朱慈烺看到盧象升改變的戰爭計劃,又看到參謀部雖然意見相左,但是為了大局還是同意了盧象升的計劃。
朱慈烺很滿意,崇禎派盧象升去總督新軍,要是盧象升發現調動不了,那就尷尬了,那不僅僅是打了盧象升的臉,還打了崇禎的臉。
好在這些參謀人員不是白痴,朱慈烺的命令及時傳達,他們理解的也很到位。
而到底是關口內設伏還是關口外設伏,對於朱慈烺來,都不是問題,反正他又不在現場,到底哪個更好他也不知道。
經過一年的聽政和講武堂教材稽核,朱慈烺已經告別簾初的軍事白痴,但是道精通,那還差的很遠。
朱慈烺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是靠分的,你努力很久,可能還不如人家的一個靈感爆發。
朱慈烺只需要知道,盧象升是一個激進派,他會帶著新軍勇往直前,孫承宗是一個穩健派,他會帶著舊軍查漏補缺。
要是默契協作,那麼這一戰,十拿九穩,要是各懷鬼胎,不好意思,新軍也有足夠的自保之力。